重庆: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07.10.2015  19:43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7月3日至4日召开的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要求和市委部署,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啃下“硬骨头”,坚决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底扶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2018年“打扫战场”,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实现全市14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165.9万贫困群众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

从7月中旬开始,本报派出多个报道组,深入重庆市14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扶贫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讨论,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教育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社会多元化扶贫等方面,用大量来自扶贫第一线的数据、故事、典型,报道重庆市扶贫取得的进展、经验及面临的挑战,展示广大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抓好抓实、打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精神状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推进重庆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秀山膏田镇水田村朱家坝村民小组的刘朝亨老两口,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辛辛苦苦养出一头150公斤重的肥猪,他花钱请了8个劳动力,轮流着把猪抬到场上去卖。

经过几个小时在悬崖峭壁路上的“折腾”,当把猪抬到场上时,原本活蹦乱跳的肥猪,已奄奄一息,只能以3元一斤的低价卖出。

本可以卖近3000元的肥猪,因不通公路,只卖了900元。这让老人伤心不已。“这公路啥时才能通到山里来哟!”他与老伴常站在山崖上,望着崇山峻岭念叨。

刘朝亨老两口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膏田镇党委书记杨文艺近日告诉记者,年底前就将有一条4.5米宽的硬化公路修进水田村。

只要基础设施“脱贫” 产业发展就能跟上

公路通畅后,我家脱贫了!”7月30日,在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不久前还是贫困户的何锋指着已开始接待游客的家庭旅馆对记者说,“高峰期,一个月就收入了1万多元。

何家岩村的梯田美景全国闻名,吸引了不少摄影发烧友和游客。“可是,前些年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因进村公路不通畅,被挡在了村边。”村党支部副书记冉宪光说。

2014年3月,政府投资325.5万元开始对村里那条贯通全村的机耕道进行硬化。同时,扶持和引导在公路两边的农民,把自家房屋改造出来,开办家庭旅馆或农家乐。当年8月,当8.3公里长的公路硬化竣工时,沿公路两旁的一些农户也已把房屋改造出来,办起了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开始接待游客。

冉宪光说,到目前,村里已办起和在建的家庭旅馆和农家乐有14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全年接待3万人没问题。村里已作出规划,到年底,这条公路两边要建30户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其中10户是贫困户。

一条横贯村里的硬化公路,即将让一个贫困村脱贫。

只要基础设施脱了‘贫’,产业发展就能跟上。”丰都县虎威镇人和村党支部书记陈凤忠说,“我们村就是靠基础设施先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

他介绍,近些年来,村里在24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上,修建起36公里的公路;对村里的4座小一型水库、28口山坪塘、1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进行了整治;从鹦鹉水库引水进村,让全村人吃上自来水。同时,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把宽带安装进了村。

基础设施先行‘脱贫’后,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陈凤忠说,目前,全村已发展桑园1000余亩、榨菜1400亩、水产600亩。特色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

陈凤忠关于“只要基础设施‘脱贫’,产业发展就能跟上的观点,已被许多事实印证。黔江区黑溪镇的6个村实现通公路后,先后引进6个业主,在公路两边成片流转了6000亩土地,规模发展水果、蚕桑、肉牛和黑山羊等产业;武隆县双河乡100%的村公路、60%的组公路实现硬化并解决了饮用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后,乡村旅游、高山蔬菜、烤烟三大产业覆盖了所有的农户,过去全县最贫穷的乡实现脱贫,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68元。

难啃的“骨头”是基础设施“脱贫

在扶贫攻坚战中,难啃的‘骨头’是基础设施的‘脱贫’。”石柱县扶贫办主任彭德斌说,在基础设施“脱贫”中,难“”的要算公路和水利设施。因而,石柱在攻坚中,集中人力、资金,由县领导挂帅,先“”下村级公路、饮用水、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的“硬骨头”。

按照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所定的“摘帽”标准,到2017年底,各贫困区县信心满满,决心按期完成。“但这只是达到‘摘帽’的标准,要巩固脱贫成果,让贫困地区农民逐步富裕起来,需要的是基础设施的真正‘脱贫’。”酉阳县委书记路伟说。

以公路通畅为例,目前定的标准是,只要硬化路通到了村服务中心或村小学,就算实现了通畅。可是,目前贫困区县、特别是山区,一个村的幅员面积一般有十多平方公里,大的有二三十平方公里,如果只通畅到村服务中心或村小学,不少村不仅难以带动产业的发展,连农民的出行难问题也只能解决少部分。

酉阳县花田乡老龙村村支书冉红川,与村里6位有知识的年轻人组建了一家专业合作社,利用山里的资源,种植市场上紧俏的山萝卜(一种中药材)。种植中所需要的农用物资和产品的运进运出,所花的劳动力成本很大,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成本。于是,他不在距公路较远的自家地上种,而到距公路只有几百米远的村民小组租地来种。他算了一笔账:如此,每亩的成本不超过2000元,而在距公路远的自己家土地上种,虽然不给土地流转租金,但每亩的成本是4000元左右。

目前,已经规划即将启动的村级公路将通到村公共服务中心,进村只有500米。“如果能将公路向村里延伸7公里,可覆盖全村2/3的农户,便可将1700亩坡地用来种植山萝卜、茯苓等中药材,盘活300亩茶园。这两大产业,每年可给村民增收700万元以上。”冉红川说。

在山区的贫困区县,公路通畅虽然达标,但没有带来产业发展的村也不少。据某县交通部门统计,目前该县实现通畅的198个村中,硬化公路进村500米内的有48个村,进村500米以上、2公里以内的有30个村。

改革创新突破投入“瓶颈”拓宽产业大道

以公路、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的基础。然而,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真正‘脱贫’,投入是最重要的。”彭水县县委书记钱建超认为,突破投入的“瓶颈”,得从改革入手。

在彭水龙塘乡,一条长9.6公里、宽6.5米,总投资将达1100多万元的产业公路,路基已经建好,即将进行硬化。“这条连接了桃园、桃子、黄金等好几个村的产业路,将有效地促进这一片区乡村旅游、烤烟、经果等产业的发展。”乡党委书记朱中菊说。

这样大的投资,都由县交委来投入吗?”记者问。

不是,是整合了相关部门的资金。”她说,这条公路每公里投入的120万元中,由县交委投入90万元,烟草公司投入30万元。

其实,早在几年前,彭水就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县交委主任徐道东介绍,县里整合交通、烟草、旅游等部门投入到交通上的资金,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后,由交通部门统一实施。近几年,已整合各部门的资金9600万元,共修建和改造了54条、总里程达321公里的村级公路。

像这样的改革,在黔江、石柱、丰都、武隆等区县都在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入资金在扶贫攻坚中的效益。

在基础设施‘脱贫’中,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拓宽产业‘大道’。”丰都县副县长罗全良说,这就是在一个区县或一个乡镇内,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以片区为主,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科学地布局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

据丰都县交委负责人介绍,在今明两年内,丰都在农村交通方面将投入5亿元,除解决极少行政村公路的通畅问题外,还将在长江北岸围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规划建设一条环线,在南岸围绕乡村旅游等产业规划建一条环线。

近些年来,国家在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少,也建了不少的工程。但是,不少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建好没两年就又发挥不了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石柱县水务局副局长李洪安说:“问题出在重建轻管上。

以水利基础设施为例,不管是饮用水设施还是小型灌溉设施,都是由国家投入建好后,交给乡镇或村里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管得好的并不多。

如何来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管理。

只要水质好,有保证,我们愿意交水费。”石柱六塘乡三汇村村民马勤兵指着刚安装好的自来水管说。

他家的水管是由乡里新投入260多万元新建的自来水厂来安装的。这座水厂的水源是从4公里外引来的泉水,经过水厂处理后,再引入六塘、回龙、三汇等村的1200多户村民家中。水厂由国家投资建成后,组建了一家供水公司,实行经营性管理,水价由几个村的村民代表来召开听证会后,以薄利的标准定价。

不管是哪种方式,农村的公路和水利等设施,都要解决好管的问题,才能让有限的投资在扶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洪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