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青山绿水“满盆钵”

12.08.2014  14:52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8月12日讯     截止2013年底,石柱县共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8.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15万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8.4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投资达47276.9万元。
      将围绕提高森林质量,巩固全县退耕还林资源总量,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实现退耕农户增收,县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时增收。
      这里群山环抱,但曾经发展无路;这里资源富集,但曾经致富无门……
      如今,随着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石柱人在连绵群山上“绿上添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通过培育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四大林业产业,从而唤醒“绿色资源”,打开“绿色宝库”。
      石柱县,曾经的“边穷苦”,已变身“绿富强”。
      自然馈赠——森林奠定发展基石
      进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一路可见连绵的山水、密集的森林,在这个集大山区、大库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地方,拥有的独特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
      石柱县拥有林地面积310.73万亩,占幅员面积451.84万亩的68.77%,林木覆盖率达71.3%,森林覆盖率达52.8%。
      拥有‘重庆最美森林’之誉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拥有‘重庆最美草场’之誉的鱼池千野草场。
      也正是这自然的禀赋,让曾经被划为地图中“老少边穷”的石柱县,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这些森林又是如何来的?
      得益于石柱县人民逐步提高的生态保护意识,强有力的管护措施。全县对公益林实行集中管护,并将商品林纳入公益林管护范畴打捆管理,确保每棵树都有人看、有人管。
      得益于石柱林业人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和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活动。长防林、外缓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森林工程齐头并进。
      截止2013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全县共计完成造林38.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15万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8.4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8.5个百分点。完成投资47276.9万元,在沿长江4个乡镇建立了4万多亩花椒基地和麻竹基地;在中山当槽的12个乡镇建立了15万亩速丰林基地和3万亩刺槐蜜源基地、3000亩林苗一体化基地、2万亩香料基地;在高山的5个乡镇建立了5万多亩以方竹和冷竹为主的笋竹基地。
      近年来,石柱县先后获得“全县绿色小康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称号,这是石柱人用植树造林的热情表达着他们对“绿色资源”的珍视。
      如今,在石柱人心中,森林是银行,绿色便是宝藏。以森林、树木为代表的“绿色资源”成了谋求县域发展的基石,得到了石柱人的精心呵护。
      “生态立县,作为石柱立县之本,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而以林木、森林为代表的‘绿色资源’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积蓄得越多,保护得越好,石柱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前景就越广阔。”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通过退耕还林,石柱不但维护了“绿色资源”,还建立了各种“绿色经济”生产基地,为调整石柱县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身谋略——资源孕育四大产业
      大山里的绿色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是一笔沉睡的“死资产”。石柱县如何开发这些资源的潜能?
      石柱县将植树造林与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有机结合,根据农民需要,建立各类产业基地,利用产业带动工程建设。
      政府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东药西游南城北景中用材发展布局,建成东部黄连、厚朴、黄蘖、杜仲等中药材基地15万亩,建成西部花椒、佛手、麻竹产业基地4万余亩,南部以县城为中心,建成水果基地1万余亩,北部以黄水为中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在槽中地区,建成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
      企业带动,突显示范效应。重庆林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花椒产业基地1.5万亩,实现亩产鲜椒800余公斤,亩平收入达8000余元,吸引重庆、成都等地商人批量入石收购;重庆浦辉集团立足黄水旅游开发优势,大力开发软硬件旅游设施建设,游客人数逐年上升,2013年,吸引500万人到黄水旅游度假,旅游经济大幅提升;重庆俊达木业公司实现年产1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正常生产。金田集团、老川江等森林食品加工企业,瑞通公司、中药材公司等中药材加工企业均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农户参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核桃、花椒、香料、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成立各类涉林专业合作社84家,入社农民达10万余人。涉农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大量农户参与到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全县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2013年该县林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5.08亿元,较2012年增长40.9%,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368元,较上年增长46.15%,林业产业增加值实现1.16亿元,增收24.7%,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幅度呈逐年上升之势。
      石柱县大胆探索——将森林转变成产地,开启生态产业发展新方向,由此培育了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实现农民增收的四大林业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个强大引擎。该县将在近五年内形成”四高一铁一水”的交通网,依托良好的区位及交通条件,必将助推四大林业产业快速腾飞。
      群众点赞——生态环境改变生活
      “原来我们村常见荒山荒坡,大量实施退耕还林和其它植树造林工程,现在到处都是树林,生活环境变了,我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新的居民点,心情也好得多了。”西沱镇一位副食店老板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好了,来这里游玩的人也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前一个月收入最多一千块,现在至少五六千。”这位老板补充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推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也使得石柱县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更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退耕还林帮助我们村发展了花椒产业基地,现在进入盛产期,我家共有6亩花椒基地,通过承包方式,租赁给一个大户进行经营管理,年租金按2000元每亩计算,仅租金我家一年就要收入1.2万元,平时还可以在公司里打零工,按100元每天计算,我们家两个劳动力,一年可以找1万元左右,只是这6亩花椒基地可收入2.2万元,退耕还林政策好,能够实现农户增收”一位椒农深情地说。
      据了解,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有效保护了石柱的生态环境,全面带动了林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及二、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林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化程度。全县退耕农户的人均年收入也由2002年的1054元提高到2013年的6750元,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柱县‘绿色资源’变‘绿色宝库’的生动事实,证明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正确性。”石柱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这项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激发了广大农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