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荒废耕地变世外桃源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8月4日讯 十年光景翻天覆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又到一年多姿多彩的时节,记者来到梁平县西北部的仁贤镇五一村。这里作为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示范村,经过十几年造林、护林,生态环境得到非常好的恢复和发展,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如今的绿野仙踪。这里绿树成荫,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溪声潺潺。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几乎难觅行踪的野生动物,野鸡、野鸭等等出没于林地湖面,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
据村民介绍,五一村片区曾全是荒废的耕地,青壮年全部出去打工,留下老弱妇孺在家,地没人管,孩子老人看,生态环境更无法谈起。
如今不过十年光景,为何五一村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五一村有如世外桃源般美丽,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县委、县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规范了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梁平县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质量监督机制,资金管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以及宣传推广机制,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得到迅速实施,五一村也随之受益。
三模式造就美丽新城
进入梁平县城,浓浓的绿意迎面而来,宽阔而整洁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路两旁的大树遮荫蔽日繁茂挺立,虽已是初夏时节,但让人感受到了无比的美丽与清凉。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和民心工程,使梁平县新增林地面积48.0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达到43.6%,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退耕还林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梁平县属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林农地犬牙交错,丘陵区和山麓的大部分土地已开垦耕种,土地流失极为严重,因此,退耕还林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水土,合理配置树种、林种,营建水土保持林,同时,兼顾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鉴于梁平县实际情况,林业部门主要采用了三种种植模式—低山山脊水源涵养林造林、低山山麓水土保持林造林和丘陵地区特色经济林造林。事实证明,这三种植树造林模式成功造就了如今这座山清水秀的美丽新城。
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
梁木街道的黄恭银是全县退耕还林的典型人物。
黄恭银告诉记者,2009年,他在云龙镇护云村承包800余亩退耕地种植花椒,通过精心管理,2010年花椒已经开花结果产生经济效益,销售收入20余万元,到2012年盛果期后,效益更加可观,不但增加了当地退耕户的劳务和土地租金收入,还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目前我还在扩大种植规模和开办花椒加工厂,将种出的花椒进行精细加工,提高经济效益。”黄恭银说。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加强生态建设、强化“三农”支持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推进梁平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增强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是催生了特色生态旅游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丰收。
退耕还林的成功实施是梁平人民勤劳的结晶,生态环境的美化是梁平人民创新的结果,梁平的未来更需要他们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