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召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1月13日讯 11月7日,重庆市召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这标志着重庆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正式启动,对重庆巩固和提升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效、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
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张鸣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张鸣要求,各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实际,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特别是要结合各区县农业产业布局实际,多还经济林,所还林草要产生经济效益,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
张鸣指出,虽然重庆第一轮退耕还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全市尚有833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仍在耕种,生态隐患依然严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实施,必将有效保护长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对于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状况,推进我市五大功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而重大的作用。
张鸣要求,各地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原则,增强退耕还林还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做到相对集中,结构合理。要围绕农户生计、致富和发展问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保证退耕一片,成效一片。要健全经营机制,在保障退耕农民合法利益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退耕还林,并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通报了全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情况,并就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作了部署。
重庆自2000年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共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917.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66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62.5万亩,封山育林194万亩。工程共涉及38个区县、265万农户、90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0%。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207.2亿元。2008年,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共营造薪炭林89.8万亩,后续产业种植业基地309万亩、补植补造496.2万亩。
持续10多年的退耕还林,不仅使重庆生态越来越好,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2013年的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显示,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服务价值达1050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对改善长江水质、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共建立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仅新建林果基地就达650万亩。2013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实现收入29.8亿元,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收入9.4亿元,林下种养殖业实现收入7.6亿元。退耕农户劳动力转移198万人,实现收入296亿元。
按照国家下达的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今年重庆共涉及25个区县。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一轮退耕还林以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为重点,并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 重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及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相关区县副区县长和林业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