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特派记者里约大冒险 打车百米就要跳次表
转眼间在巴西已经待了十多天,本报记者每天都应付着各种不适应,语言不通、习惯不同,“舌头”再灵巧,大都也是“对牛弹琴”,简直就是一次“里约大冒险”。更可恨的是巴西的物价,白菜竟被卖到了海鲜价。今天,大家就耐着性子,且听记者吐吐槽。
地铁:
稍不注意坐过站
里约的地铁网络并不是太发达,只有1号线和2号线两条线。票价在里约的公共交通体系中算是性价比较高的了,为3.5至5.5雷亚尔(人民币9.8元至15.4元),且只在进站时刷卡。第一次乘坐里约地铁去马拉卡纳球场时,进站时刷了几次卡都没反应,让我十分尴尬。好在工作人员及时指点:原来一次性票和套票是由不同的入口进站。
进站后傻眼了,没有任何英语标识,只能根据线路图来判断方向。去马拉卡纳方向的地铁还好,车厢内的电子屏可以显示地铁开到了哪里。而回程则没有任何显示,又只有葡萄牙语报站,外国乘客如果不想坐过站,必须全神贯注紧盯窗外一闪即逝的站牌名。
打车:
百米就要跳次表
里约的出租车数量充足,以菲亚特、雪弗兰、雷诺居多,司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因此,打车难的情况在这里绝不会发生,通常5分钟内就能打到车。但是,上车之后,考验你心脏的时候就到了。
虽然起步价只有4.8雷亚尔(人民币13元),但计价表跳得飞快,基本上每隔100米就要跳一次,一次跳表的金额是0.25雷亚尔。而且,里约的路口多得让人抓狂,红绿灯时间也长,等待的时候照跳不误。有一次从公寓打车到荷兰队下榻酒店,短短4公里就花了20雷亚尔(人民币56元),比国内打车价格高了几倍。更无语的是,在巴西打车都没有发票,你让中国记者们回去怎么报账?
语言:
交流基本靠比划
众所周知,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来之前就听说巴西人会说英语的很少,但英语普及程度之低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甚至连餐厅、出租车、超市这些服务型性行业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也只会“YES”、“NO”、“OK”这些简单的英语词汇。因此,交流成了每一个外国记者来巴西后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去餐厅点餐,服务员只会葡萄牙语,菜单又全是葡语,那就只能“看图说话”了。记者去超市购物或者打车前,也会事先用谷歌,将英语翻成葡语写在纸上,否则将会非常麻烦。如果碰到采访对象,肯定会先问一句:“Can you speak English?”
好在,记者都有一双手,不能让它吃闲饭。关键时刻,“手语”就成了救命稻草,一通不知所以的地瞎比划,常常就会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在巴西最常用的手势是竖起大拇指,代表“OK”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它比大多数中国人蹩脚的英语有用得多。
物价:
1瓶可乐25人民币
虽然巴西工薪阶层的收入比中国才差不多,但是物价却是高了几倍。前两天和同屋的安徽记者外出采访,因为天气太热,两位吃货忍不住买了冰糕,结果一支是6雷亚尔(人民币17元),吃完之后后悔莫及。
再说去马拉卡纳采访西班牙与智利的比赛,更是一趟挨宰之旅。从地铁站到球场途中,只有一家可口可乐专卖店有饮料出售,一瓶所谓的世界杯版可口可乐居然卖到9雷亚尔(人民币25元),容量还不及易拉罐。中场休息时,出来买根热狗补充下能量,钱包又损失了10雷亚尔。国际足联里的官方商店更是“只敢看不敢买”,一个世界杯钥匙扣都得15雷亚尔(42元),一件球迷版的球衣则高达199雷亚尔(558元)。
本报特派记者 叶然 发自里约热内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