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路立交能否给骑车人“行”个方便
市民反映
骑车人是不是被无视
作为合肥东北城区首座大型互通立交,郎溪路立交东接包公大道、龙岗路,西连北二环,北通文忠路,南达郎溪路,交通流转四通八达。自去年下半年放行后,大大方便了东北城区的交通出行。但之后,沿郎溪路南北向骑行的市民发现,他们似乎无路可走了。
有市民向本报反映称,自己最初试图从桥下寻找非机动车道,但位于郎溪路主线桥下方的辅道有台阶,只能推着车子上下台阶,或者和很多非机动车一样选择走桥上的快车道,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是不是当初设计桥时,把我们这些骑车的忘掉了?”这位市民气愤地说。
记者探访
三种过桥方式都不便
昨天上午,记者沿郎溪路由南向北来到郎溪路立交,去年建成的这座互通式立交如今车流量较大,郎溪路方向为一座上跨铁路桥,不时能看到“骑车族”在桥上快车道混行。
记者注意到,在立交桥最南端,郎溪路主桥的两侧各有一条两车道的辅道,辅道内侧设有人行道,沿着该辅道行驶,可右转接入包公大道(北二环在郎溪路以东为包公大道)。但顺着人行道直行过铁路桥,到达立交桥下方就被另一条慢行道中断了,横穿慢行道之后是一道约10米高的步行台阶通向北二环地面道路。由于坡度较大,台阶被分为四段,在步行梯的两边分别设有宽三十厘米左右的坡道,供自行车推行。
大约半小时的时间,记者看到有近20名骑车的市民从此处经过,但推自行车上台阶的只有5人。一名正费力地将自行车一步步推上台阶的大爷告诉记者:“这条坡道就是连接郎溪路南北的过道,不过经常有一些不熟悉这里路况的人,推了一半以为走错了,又折回来绕上桥。”正在附近散步的夏先生则告诉记者:“每天中午、晚上下班高峰期,从上面推车上下台阶的都要排队……”
记者还注意到,由于坡道陡且窄,电瓶车、摩托车根本推不上去。
推不上去,怎么走呢?记者在现场观察一番后发现,骑行者要想从郎溪路南北向过北二环(包公大道)有三种方式:其一,从台阶推行车子上坡道至北二环,过斑马线;其二,沿辅道右转至包公大道主路,行驶约500米至信号灯处可掉头,然后再掉头行驶约500米,进入郎溪路北段;其三,直接经由郎溪路主桥快车道通过。但第一种方式,电动车、摩托车很难通过,第二种方式绕行距离较远,第三种方式既违反交通规则又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部门回应
如此设计是条件所限
昨日,记者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合肥市规划局,该局交通处与郎溪路立交桥设计单位联系了解后回复称,当初郎溪路立交在设计时确实考虑到这一情况,并非“遗忘“了非机动车道的设置。不过,由于该处受现状条件制约,地面平交口和下穿铁路通行距离仅90米,高差10米,无法直接做非机动车道。正如市民所见到的台阶,也是基于这些条件才做成了缓坡的形式。该局交通处相关人士介绍,受条件限制,建议现阶段骑自行车的市民由台阶推行通过,电动车、摩托车则由交口西侧下穿铁路联络道绕道行驶。
规划部门表示,未来如果有实施条件,会结合进一步改造对该处非机动车道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