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邮政票务代理为百姓出行谋方便

20.01.2015  14:18

 

   据《安徽邮政报》报道  2014年12月31日晚上6点15分,已是华灯初上,五河县小圩镇街上的行人已渐渐少了,可镇上的邮政支局代售火车票的柜台前还围着好几个人,“小张,你看看腊月二十八那天合肥到广州的火车有没有票了”,黄大爷的两个儿子都在广州打工定居了,准备让黄大爷去南方过年,“小张,我明天去合肥看闺女,下午的车有票吗?”,“……”营业员微笑着回应着乡亲们,细致耐心地帮助他们查询买票。2014年,蚌埠全区11个邮政火车票代售网点累计代售火车票163336张,业务收入突破40万元。
   2014年,我省邮政票务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邮政利用邮政网点叠加销售汽车票、飞机票和火车票的代理代售,全年累计销售汽车票19万张,飞机票12万张,火车票43万张,总体业务规模较2013年净增近10万张。

强化支撑能力:“1+0=>10”

   在邮政代售的票务业务中,飞机票业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火车票只能通过专线联网销售等特点制约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省邮政公司及各市分公司加强业务支撑力度,提升业务发展能力。
   全省邮政11185呼叫中心调整订票支撑技能组,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出票由全国中心集中支撑的有利时机,优化省内网点及呼入客户订票服务支撑流程,简化环节,2014年,我省邮政11185呼叫中心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二级分销系统为客户订票1342张,同比增长4.1%。
   蚌埠、宣城、淮南等市分公司以火车票实体代售点以中心,支撑辐射周边以及乡镇网点,以QQ、微信、电话、传真等各种形式提供火车票的预订,既充分利用了代售火车票的业务资源,实现了增量增收,又方便了地处偏远地区的客户购票。
   合肥市分公司注重提升二级分销客户支撑服务能力,增加客户粘性,二级分销商多以未接触过飞机票营销及销售的客户为主,此类客户具有开发潜力大、客户忠诚度高的优势,然而专业知识的缺乏,让支撑的难度加大。合肥市分公司针对以上客户,编制了二级分销商出票“实战手册”,并以远程协助、电话指导等方式加强指导,并后续跟踪客户营销情况,确保客户“全程无忧”。2014年,合肥市分公司出票二级分销商达到131家,二级分销出票量突破2万张,两项业务数据均居全省首位。

业务联动发展:1+1>2

   票务业务是客户的刚性需求,各地邮政结合内外部资源,以客户的刚性需求作文章,带动各项业务的联动发展。
   舒城局联合当地汽车站,对在邮政网点购买本地始发长途汽车客票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此举极大地带动了邮政代售汽车票的业务规模。亳州市分公司借候机楼开通班车之机对机票做一些宣传活动。每天在LED播放近期特价机票吸引飞机出行旅客,并提够给客户出行的毛巾、肥皂、牙膏等礼品,与候机楼共同开展购票送礼品的促销活动。阜阳、铜陵、芜湖等市分公司在年底年初务工人员返乡返城的高峰时期,以不同形式与邮政金融、函件等专业开展业务联动发展,利用旺季时期走乡串户的有利契机,叠加票务业务宣传,以投递人员口口相传,营业人员的面对面宣传,网点LED显示屏的广而告之,营销人员叠加营销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销,均收到良好效果。宣城市分公司充分借助全区代售火车票,联合南京上铁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宣城火车站、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等多个单位部门,联合召开邮政全网代售火车票新闻发布会,邀请上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宣城多家媒体报道宣传了邮政代售火车票,为火车票业务以及其他票务业务的发展宣传造势。

抓住营销节点 事半功倍

   票务业务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每年的春运、暑运等时间是票务业务发展的黄金季节。抓好了业务旺季发展,就是抓住了业务发展的关键。
   省邮政公司以旺季营销为抓手,通过定制细分市场客户的产品,在暑运高峰时期,加强与深圳航空、中邮保险、旅行社等公司开展以入学新生机票以及保险等相关产品的业务合作,打好业务发展的“旺季牌”。2014年“送喜专家”项目入学新生机票销售1012张,完成项目计划进度的101.2%。
   各市分公司加强暑期旺季营销,黄山市分公司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飞机票、汽车票联售的方式,解决客户的一站式需求,带动了黄山至合肥、黄山至杭州等地的长途汽车票的销售26张;金寨县局通过投递员的宣传营销,将机票价格与高铁价格对比,吸引客户购买,同时以学生机票的销售带动了家长机票的销售,一次性销售机票5张。
   铜陵市分公司在高校学生入学之季,进驻铜陵学院等院校,开设临时售票点现场售票,销售汽车票达300张。蚌埠、芜湖等市分公司在春运期间开展送票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厂等阶段性送票上门活动,销售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上千张。淮南、阜阳等市分公司在春运期间,开展特色服务,针对务工返乡人员,推出农民工订票绿色窗口,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刘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