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亲笔批示中科大成立(图)

21.08.2014  17:19

  坐落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1958年创办以来,短短56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声誉较高、发展前景良好的大学。

  她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一位伟人——邓小平的关心。在学校发展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力挽狂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中科大成立,邓小平曾亲笔批示。在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记者见到了这份关系中国科技大学建校的关键性文件——中央书记处会议文件的复印件。

  筚路蓝缕批示成立中国科技大学

  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国百废待兴、全力发展的时代,共和国的建设急需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

  此时的中国科学院虽坐拥众多的高级科技人才,但是缺少优秀的后备人才队伍。当时国内需要大量的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但是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要。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订出五年远景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提出,“科学院与高等学校应该重视高级科学干部的培养工作,并不断为各产业部门输送新的高级科学干部。尤其在力量缺乏、急需发展的学科,如果研究所高级科学干部都同时负责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矛盾。”

  利用中国科学院的人才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成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1958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请示报告,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聂荣臻随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并获得首肯。

  1958年6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予以讨论,并在聂荣臻副总理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上亲笔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也审核同意书记处的决定。此后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中科大完成了一切筹建事宜,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

  在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记者见到了这份关系中国科技大学建校的关键性文件——中央书记处会议文件的复印件。文件的左上角有邓小平苍劲有力的批示。

  1959年5月,创办不到一年的中国科技大学,进入全国16所重点大学行列。年轻的中国科技大学迎来了发展上的良机,在全国教育界率先打破理工分家的学科建设模式,实行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二次创业 提出中科大要做科学中心

  就在中国科技大学走在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时,一场始料未及的文革风暴突然而至。文革中,中国科技大学遭遇严重破坏。

  1966年,中国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文革被迫停顿。1970年,学校被迫由北京南迁合肥,大批设备损失,大量教师流失,办学条件十分艰难。

  在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南迁使学校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在学校濒临解体的困难条件下,全体教职员工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开始恢复教学科研工作。

  1975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届-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并从全国各地物色调入200名教师,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