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分娩遇“生命杀手” 引发宣城全城真情救助

27.04.2015  11:53

4月21日,宣城,晴。第47集团军某旅三连上士班长梁望的女儿梁诗艺半岁了,她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但她已经会认人,看到家里又来了好多熟悉的爷爷、叔叔,会高兴地笑。

襁褓中的她还不知道解放军叔叔为她送来了20万元成长基金,她更不会知道,在妈妈去世2个多月后,爸爸紧皱的眉头第一次笑开了颜。

在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有一个拥军爱兵故事温暖了整个冬天。而相似的军民真情永不停歇,经年不衰地涌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回忆 军嫂重病引发全城真情救助

1月7日,宣城市委书记姚玉舟从基层调研回到办公室时已经很晚。这时,办公桌上一封6***3部队的来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部三连上士班长梁望,安徽宁国人,2014年10月20日,其妻姚亚廷实施剖宫产手术分娩产下一女婴,第二天突患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脏器衰竭。目前花费医疗和住院费用近百万元,家庭已无力支撑……”

梁望2004年入伍,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还被兰州军区表彰为“抢险救灾先进个人”。去年10月20日,妻子姚亚廷临产,梁望还没来得及享受女儿出生的喜悦,妻子就突发重症急性胰腺炎,当天晚上被转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抢救。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梁望一家喘不过气来。部队大病补助和战友捐款12万多元,家中积蓄8万多元,亲戚朋友、部队战友借款50多万元,可这远远填补不了每天上万元医疗费的深渊。

“为了国防事业,战士远离家乡、奉献青春。现在战士家庭有了难处,我们理应担负责任。”姚玉舟迅速批示:能进医保的项目尽可能进;两级政府都要将其列入大病救助;将其列入低保及社会救助范围;开展一次捐赠,帮助一个家庭,支持国防事业。批完文件,夜已深了,姚玉舟又从口袋翻出600元钱,特意交代有关人员:“务必转交到梁望手中。”

1月8日,宣城军分区党委机关率先捐款近3万元;9日,姚亚廷户籍所在的宣州区人武部干部职工捐款1.3万元;10日,梁望所在的宁国市甲路镇干部群众自发捐款2.4万元,多家企业捐款13万元;11日,宣城军分区司令员范育虎、政委江伯友赶往南京,慰问梁望夫妇,送上慰问金……

1月25日,南京军区主要首长作出批示,并嘱咐南京总医院、安徽省军区做好后续工作。安徽省主要领导了解情况后,相继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帮助解难;1月29日,正在参加安徽省人大会议的宣城代表们利用会议间隙组织捐款,现场募捐10万多元……

不幸的是,2月3日,姚亚廷还是离开了人世。

年轻的军嫂虽然走了,但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交响曲正续写着新的旋律:宣城军地从救助梁望家庭的个例出发,持续关注特困军人家庭,着手拟制做好军人家庭重特大变故救助工作相关规定,激励更多官兵建功军营、报效国家。

“不管以后的路多坎坷,我都会加倍努力、勤奋工作,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梁望说。

传统 从“拥军大叔”到“拥军大爷”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历史悠久。

提起宣城市宣州区九同社区方家冲村民组长——73岁的秦修权,武警宣城支队官兵没有不认识的,过去大家都亲切称他“拥军大叔”,现在大家都喊他“拥军大爷”。从1994年武警支队落户到此,秦修权一直和官兵们保持着深厚情谊。

1994年,秦修权无偿地将自己承包的3亩地和3亩鱼塘让给刚搬迁到九同社区的一中队,教饲养员驱虫、消毒、喂养以及锄草、种菜,甚至大胆教官兵搞“试验田”,使得蔬菜产量大幅度提升。

“战士们训练那么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秦修权说,“所以家里条件好一点之后,我就跟家里人商量着,杀肥猪送给战士们,希望他们能吃得好一些。”这一送,就是20年。

2009年,中队搬离了九同社区,秦修权还是每日风雨无阻地骑着他的电三轮去中队帮忙做点事。每到过年,他依旧会把杀好的3头肥猪送给战士们。

从“拥军大叔”到“拥军大爷”,秦修权代表的是这个城市的拥军光荣传统。

宣城市在全省首创实行军转干部岗位双向选择,近年来,12名正团以上军转干部安排实职岗位,101名副团以下军转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与此同时,宣城市还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到事业单位,共为117名退役士兵安排工作,这在全省也是唯一的。

该市不少规模以上企业,在战士刚入伍时就与其签订了意向性用工协议保障就业,近年来,宣城市向机关单位、大型企业推荐退伍兵就业1300余人,举办26场次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宣城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解决部队基础设施、战备训练等方面困难。

无论是驻宣部队,还是上级军事机关,只要提到宣城市在拥军优属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无一不竖起大拇指。

爱民 驻地当故乡,谱写爱民新篇章

“解放军叔叔,爸爸不在了,妈妈身体也不好,再交不上学费我就要退学了,我好想继续上学。”1999年的夏天,一封求助信送到了驻宣73845部队一分库,就是这封信,开启了一个美丽的任务。

16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参与结对助学活动,帮扶对象从失学女童扩大到溪口镇所有失学儿童,他们被当地百姓称作“春蕾卫士”。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为百姓,亲亲热热一家人……”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百姓创作的《当兵要当新四军》歌谣一直传唱至今。岁月更替,传承不老。四年来,驻宣部队官兵响应号召助学兴教,开展“千名春蕾爱心助学工程”,设立“119爱心基金”,师、团和营以下干部分别资助3名、2名和1名贫困生,对每名贫困生每年捐助不少于1000元。先后有278名捐助对象考上大学,9所对口捐助学校的升学率逐年提升。泾县人武部引资30万元援建该县黄村镇花林希望小学,解决了附近三个自然村146名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2013年6月30日,绩溪县、旌德县发生特大山洪,民兵、武警部队官兵200余人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2014年7月5日,泾县遭遇强降雨,13人被洪水围困,民兵应急分队和消防武警支队官兵迅速奔赴救灾一线。

近年来,驻宣官兵成功解救被水围困100余人,安全转移群众2万余人,运送物资1000余吨,清理塌方80多处,抢通公路50多公里,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多年来,驻宣某部为该市唯一的回民村一次性投入20万元,免费为回族群众修建5公里柏油路,建成“爱民”、“友谊”、“拥军”三座桥,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