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沙漠腹地成就生命奇迹
23.07.2014 16:34
本文来源: 林业厅
盛夏的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少风少雨,热浪翻滚,但并不缺少绿色与生机。
鄂尔多斯市沙漠、沙地面积占48%,如今森林覆盖率为25%;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置身库布其沙漠腹地,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56.85%。
成就这一传奇,造林总场人用了35年。
布局,不毛之地搭生态骨架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工程启动的号角,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应运而生。全市26个国有林场、治沙站,造林总场是唯一的县处级单位。
在达拉特旗,从领导到市民,提“造林总场”,人们大多摇头;提“大林场”,几乎人人皆知。
大林场有多大?下辖7个分场,经营区东西长148公里、南北平均宽14公里。全市国有林场、站总经营面积348.35万亩,造林总场即多达126.6万亩,占了1/3还多。
驱车从造林总场场部所在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出发,沿包茂高速南行23公里,到响沙湾西行穿过一段砂石路,《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来到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银垦沙造林区。停车、驻足,黄沙、绿柳、白杨。林下,流动沙丘已被固定。
展旦召分场场长邬玉明说,当初可不是这样。
造林总场地处库布其沙漠中东段,成立初期,经营区森林覆盖率只有6.3%,除丘间低地等局部长有树木、油蒿、籽蒿和沙米等植被外,其余均为无边沙海。
白泥井分场退休职工白凤林老人还记得,当时沙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田九年空……”
如此恶劣的环境,偏偏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造林总场位处黄河南岸,经营区在黄河二级阶地,对岸便是重工业城市包头。黄河在鄂尔多斯有十大孔兑(蒙语,意为季节性河流),其中八个在造林总场辖区,水蚀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共同肆虐,雨季泥沙俱下,旱季风起沙扬。
“建大林场,用植被把沙丘固住,”造林总场一位老职工说,“这就是当初建场的初衷。”
一个大林场,一条大林带,被各界赋予了保护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保护重工业城市包头、保护京津的风沙源地、保护母亲河的安澜等多重使命。
提速,大工程让人财物聚集
1979年春,白泥井分场决定治理李三壕作业区马任圪梁。经过一春努力,分场完成造林8335亩,成活率80%。
1984年夏,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划定。1984年秋-1985年春,分场完成6000多亩杨柴、柠条、沙柳和品种杨造林,成活率达87.5%。
2014年春,万太兴分场治沙造林约3000亩,成活率超过90%。
万太兴是最远的分场,距离总场场部110公里,也是分场中降雨量最少的地方。直到现在,每到造林季节,干部职工中午都不回去,在沙漠里吃点面包、喝点水,在遮阳伞下歇一会儿,然后继续植树。万太兴分场场长刘志勇说:“7个分场都一样,已经习惯了。”
创业薪火相传。
展旦召分场场长邬玉明说:“不用说植树种草的艰苦,光是寂寞和乏味就叫人无法忍耐——没有房住、没有书报、没有电灯、没有人烟,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如此一路走来,造林总场的树木和绿色顽强地多了起来。
1999年是个分水岭。
经过20年努力,造林总场的有林地增加到35.0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8%。
2000年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全国相继上马。大工程带动大发展,造林总场前20年的积累,换来了分蘖般的壮大。
此后15年间,造林总场的有林面积猛增到82.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6.85%,翻了一番还多。曾经的沙漠腹地,崛起大片的绿色,这对于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260毫米的达拉特旗,乃至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都提供了信心和路径。
这一进程还在继续。
成效,老百姓乐享生态福祉
实践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造林总场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仅2013年,中央财政对造林总场的投入就达12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100万元。让各界欣慰的是,造林总场以十几倍、几十倍的效益回报着社会。
曾经北侵、南扩、东移的库布其沙漠被有效遏制,沙漠中段营建起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沙区的节奏变了,从沙进人退,换成了人进沙退。
目前,造林总场森林覆盖率为56.85%,比建场初期提高50.55个百分点;有林面积比建场初期增加10.5倍,达到82.85万亩;植被盖度则由建场初期的8%提高到65%。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显示:在造林总场经营治理区域,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分别减少45.75%和36.01%,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增加4.46倍,土壤侵蚀模数较2000年下降6.05%,八大孔兑入黄泥沙量比建场初期减少21.05%。
还有经济效益。治理区域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9.5倍,达到570公斤;牲畜总头数较建场初期增长88.25倍,达到211.8万头;农牧民人均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72.8倍,达到8700多元。
除了在经营区造林,造林总场还为农牧民无偿提供种苗2000多万株,带动农牧民造林治沙11.8万亩,并与农牧民合作造林20多万亩。
鄂尔多斯总人口194万,一个造林总场,凭辖区造林与合作造林,即为每个市民贡献了半亩以上的林子。这是怎样的一份生态福祉?!
在奉献社会的同时,造林总场也在发展和壮大,综合实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
一个细节可见不同。
200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林业工程学院毕业生杨悦峰进入林场工作。从当年开始,21名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陆续进入造林总场和分场管理岗位。新生力量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事业发展的活力。
此前的14年间,造林总场没有进过一名大学生。想要,人家也不来。
不城不乡、不工不农的国有林场,如今基本上跟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全场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3.1万多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
生态大步流星,产业悄然崛起。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3.07.2014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