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送给百姓,两袖清风留给自己[新安晚报]

14.08.2014  11:31

              朱儒玲(中)生前在村民家调解一起纠纷(资料图片)

干司法工作,是我喜欢的,因为我可以在调解的过程中感受到群众矛盾被化解、纠纷被制止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小矛盾特别容易激化,如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发生更大的矛盾。自己年纪轻轻,身体的事情可以缓一缓。2014年2月24日上午,身体极度虚弱的朱儒玲躺在病床前,谈到这6年的司法工作时这样说。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朱儒玲因癌症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和家人。

一篇两个字的“个人档

朱儒玲1978年12月出生,1994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五河县申集镇人,生前是蚌埠市淮上区司法局沫河口司法所长。

2008年,30岁的朱儒玲考上公务员,来到五河县新集司法所上班。基层司法所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工作,朱儒玲把学习法律知识当成了自己的必修课,他认真琢磨法律规定,反复揣摩调解案例,并将所悟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二年,由于个人表现出色,朱儒玲被委任为浍南司法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10年3月,他又被任命为素有“皖北第一所”之称的沫河口司法所所长,同时管理两个所的具体事务。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人分管两所的朱儒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浍南司法所、沫河口司法所和他在五河县城住处勾连起来的“三点”,约有一百四五十里路。朱儒玲在这条不规则的几何线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了好几年。在自己的QQ里,他的个人签名就是“征途”两个字,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一位“随叫随到”的所长

在朱儒玲的精心打理下,基层百姓信任他,依赖他,而他也从没有辜负这种信赖。去年一年,沫河口司法所共调处各类纠纷案件240多起,占整个淮上区司法系统总调处案件的一半。

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困必帮,这就是工作中的朱儒玲。沫河口是人口大镇,辖区有24个村、7万多人,外加一个工业园,邻里纠纷、劳资矛盾时有发生。身兼镇调委会副主任的朱儒玲深深明白,司法所是化解基层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丝毫懈怠。在朱儒玲生前工作过的所长室,一张简易的小铁床格外醒目。同事们回忆,朱所长基本属于全年无休,他在这张铁床上过夜的次数比在家里还要多。

在沫河口园区农民工工资办公室工作的邓波涛告诉记者,朱儒玲只要接触到有关司法的案子,不处理好是不罢休的,他的电话一度成了园区农民工的“讨薪热线”,“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一打电话,他是随叫随到。

一个绰号见证铮铮铁骨

谁也不会想到,参加工作多年的朱儒玲,却没有自己的房子。2000年结婚以来,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岳父母家。8月8日,记者一行来到地处五河北关的一处自建民房,二楼一个装修简朴的房间就是朱儒玲和妻子寄居的小窝。刚谈“对象时,就知道他是农村的,看中了他的老实就结了婚,就在我家二楼办的婚事,此后就没有买房子。”妻子程波说。

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曾是朱儒玲努力奋斗的动力。但基层公务员的清贫,是他料想不到的。尽管有18年的工龄,他每月拿到手也不过两千多元。同事朱懿回忆说,平日里,朱所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四季都是“一身制服走天下”,基本没什么便装。

采访中,朱儒玲的外号“朱愣子”让记者很诧异。2012年,他在调解两家土地纠纷之争时秉公办事,让占地打人者负全责。但势力很大的那家人先威胁要打他,见硬的不行,又托人送来了2000元购物卡,都被他“”住了,打人的那家人送他个外号“朱愣子”,却在当地传开了。

一生虽短谱写最美篇章

赢得口碑的同时,朱儒玲没有意识到病魔在一点点向他靠近,直到身体急剧消瘦到“家人和同事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年1月17日,在完成年度述职后倒在会场,他这才走进医院。没想到这一进,却是永别。癌症!肝癌晚期!解放军123医院和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相继作出诊断,仅仅40天后的2月25日凌晨4点,朱儒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进入司法行政队伍6年来,朱儒玲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亲自调解的纠纷1100多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记个人三等功,曾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双百日维稳攻坚行动”先进个人、“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实战大练兵活动”先进个人、“五五普法”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司法所被省厅授予“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先进集体。

2014年2月,蚌埠市司法局作出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向朱儒玲同志学习的决定,给他记个人三等功;5月,省司法厅号召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向朱儒玲学习,为他追记个人一等功。朱儒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位基层司法干警最美丽的篇章。

■大家眼里的朱儒玲

帮教对象:一心想让我致富的人

沫河口镇五营村的孙凤权因为经济问题被判缓刑移交社区服刑后,一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正在捉摸着今后能干什么时,朱儒玲多次来到他的家里,了解到他有办养鸡场的想法时,帮助出谋划策,联系种鸡苗并帮助销售,“现在靠养鸡,我每年都有6万元以上的收入,他是监管我的司法干部,还一心想着让我致富,让我在村子里挣足了面子。

纠纷当事人:让我们非常感动的人

一次,朱儒玲调解一起溺水儿童身亡的纠纷,苦口婆心一直调解到深夜,双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时间将近12点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妻子在电话里说,儿子发烧,情况危重,你赶快回来吧!朱儒玲这头连连应诺着,那边仍没有停止调解。而双方当事人听到此事后,都主动做出了让步,很快达成了赔偿协议。一位当事人事后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朱所长让我们非常感动!

司法局长:从不给我“面子”的人

蚌埠市司法局刘军波局长对朱儒玲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从来没有哪一个乡镇的司法所长,会像朱儒玲那样给他演“空城计”,而且一演就是四次。

刘军波局长一共去了沫河口司法所调研四次,只有一次双方在门口照了个面后,朱儒玲便离开了,其他三次就连人影都没有看到。经过他的调查,朱儒玲每次都在调解现场中,能撇下领导“不见,冲在调解第一线,确实难能可贵。

亲人:难见到一面的大忙人

身为司法所长,朱儒玲把群众的需要和工作上的事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却很少有时间属于自己和家人。

用朱儒玲生前的话说:农村工作是条拉不断的铁索链,这头放下,那头又起。即使休息日回到家里,心里也总感不踏实,常打电话给值班的同志,问问有没有什么情况。朱儒玲的岳母郑会芹告诉记者,女婿常常是半夜回家,一大早还没有来得及说说话,就又回沫河口去了。

■记者手记

2013年下半年,面对整日见不到面的8岁儿子,朱儒玲歉意地承诺,只要孩子语数2门主科考过90分,他就奖励儿子去一趟蚌埠,逛逛龙湖吃顿自助餐。最终,孩子达成了目标,但此时朱儒玲已经病发,这个愿望永远没法实现了。

采访中,这件没有成行的“小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记者。如果不是一心扑在了工作上,这个根本不算难事的承诺,就不会变成遗憾。我想,朱儒玲这份为民的信念,这份坚守的力量,一定可以支撑我们,用感召的力量一路前行。

余小乔 本报记者 李勇 摄影报道

稿件来源:2014年8月11日新安晚报A10版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