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周玉才——器官捐赠者让生命换个方式延续
“如果我离开了人间,把遗体(器官)捐献给别人,让更多人获得新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周玉才说(妻子杨菊珍转述)。
5月11号下午,从来安县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定埠的杨菊珍,受老伴儿周玉才的委托,在两份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的按下了手印,为老伴儿完成了此生最大的心愿。
在该县梅渚周家村的村委会,杨菊珍含泪代替老伴儿周玉才在捐赠志愿书上按下了手印,也按下了一个老兵郑重的承诺。“他曾经跟我说,他死后不举行葬礼,要把骨灰撒到水里,但是现在他不想撒骨灰了,想把遗体捐献了,医生觉得能用的器官,就用来救人,不能用的、病变的,就拿来做医学研究,他说,希望能对研究有帮助,早日找到治疗他这个病的疗法。”杨菊珍告诉我们。
杨菊珍的老伴周玉才,是一位老兵,也是一位老党员,1965年参军入伍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人民共产党,此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一直是周玉才追求的目标。退役后周玉才回到农村干了十几年的村主任,由于患有家族型的小脑萎缩症,这种病症一到40多岁就逐渐瘫痪,算算时光,他已经坐在轮椅上20多年了。周玉才夫妇年轻的时候领养了一位女婴,如今全家搬到来安县和女儿一起居住。老人平时仅靠军人定补和地方低保维持生活,尽管饱受生活的磨难,但他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帮助他人的热情。去年的某天,周玉才老人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捐献遗体(器官)的事例,给予他心灵极大震撼和启发,他决定不火化了,让自己的遗体为社会做最后一点贡献,帮助更多的病人减轻痛苦。
刚说出这个想法,周玉才的妻子和女儿都非常震撼,中国的传统风俗里,讲究死后回归尘土,回归自然,尤其在农村,这种想法也是颇为少见的。杨菊珍说,老伴儿性格很固执,决定的事就不容更改,他坚持要捐献。当她和女儿听说捐献一个器官可以救好几个人,也毅然选择了支持他。
由于已经丧失行动力,20多年的瘫痪让他如今笔都不能拿,更经不起长途奔波,只能委托妻子回老家,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11日下午,在县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的陪同下,杨菊珍在遗体捐赠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完成了这位退伍老兵最后的心愿,周玉才老人死后,他的遗体将送往中国医科大学,用于器官的移植救人和医学研究。
“这位老人有这样的心愿,是我们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也是倡导的志愿服务的精神,他的人可能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同时他的器官,也可以留下来为社会再做一份贡献,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易素刚告诉我们。老人登记捐献遗体后,县民政局委托杨菊珍大妈为老人送去了一笔慰问款,同时也向周玉才老人,一名老兵的致以崇高敬意。
在志愿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杨菊珍大妈长长的舒了口气。
上报单位:郎溪县民政局
信息作者:蒋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