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追梦 安徽师范大学师生的“挑战”情怀
历时5天激烈的角逐,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的王婷、张忆涵、吴娜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经项目展示、封闭评审、公开答辩等环节,全面准备、精彩陈述、从容答辩,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凭借《农村女儿养老的行动逻辑和社会认同差异研究》斩获国家级一等奖,这也是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类竞赛作品首获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方青从2005年开始积极鼓励和推动历社学院学生参与全省、全国的“挑战杯”竞赛活动,此后薪火相传,教授徐彬、赵怀娟等也积极指导学生参赛,该院已连续五届参加“挑战杯”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5项,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2项,共14个奖项。十年追梦,每份荣誉的背后都凝结了历社师生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AB模式”切换出教学深度
“我上课有A模式和B模式,你们根据喜好自己点击。A模式是普及型的,把书上该讲的原理知识点讲清楚,而B模式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谈谈如何运用它。热爱探索的同学你就点击B模式,如果你目前知识储备还不够,只能点击A模式上课。”陈爱如把“因材施教”贯彻在日常课堂教学上。作为“挑战杯”指导老师,他强调选手参赛的过程性。他充分肯定挑战杯作为一个学生学术性竞赛活动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术训练的平台。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是传统的第一课堂很难做到的。
第三届“挑战杯”省级三等奖获得者秦枫在谈及参赛最大收获时说:“‘挑战杯’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在参赛作品的打磨过程中,越修改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不断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尽可能完善自己的参赛作品。在与其他选手的交流过程中,感觉自己当时在调研和撰写报告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使我受益匪浅。”可见, “挑战杯”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实处,为师大学子专业化提升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平台。
“走出校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皖南农村的大山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青春活泼,气质文雅,每天拿着问卷调查表走家串户。遇到不识字的村民,他们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将问题读给他们听,并耐心地解释说明,为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农村女儿养老的权利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皖南地区L乡的调查》就是在这样一个一个问题调查、一字一句记录、一篇篇案例分析中日臻完善。参加调研的师生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带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把视角转向基层,把人才培养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扎根于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在课题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也为地方问题的解决提供专业支持。
“在农村做调查时,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白天就自带干粮填肚子,晚上回到宿地才吃了一顿像样的晚餐。而城市调研也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不依托居委会,居民对于我们的拒访力是非常高的,不过这也训练了我们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路幸福,回忆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半是心疼半是自豪。第十四届“挑战杯”国家一等奖获得者张忆涵说“我们是学社会学的,就应该走出寝室、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调查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哪怕再苦再累都要去现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挑战杯”将专业课程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也调动了老师思考如何培养专业学生。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师生的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从2007年全国三等奖到2013年全国二等奖,再到2015年全国一等奖,一路走来离不开校院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以及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和研究生院等部门的支持帮助。每届竞赛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都多次莅临现场,给予悉心指导、提供多方资源。历任学院的领导也高度重视该项活动,时时关心参赛师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挑战杯”现已经成为历社学院的品牌学生活动。
“‘挑战杯’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历届竞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饱含着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参赛学生的全情投入”,徐彬将成绩归功为集体的力量。历社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的参赛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重点培育优秀作品,安排教师“一对一”辅导学生,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深入打造。“为了迎战国家级比赛,我和赵老师互发邮件100多次,就是为了更好地修改作品”,王婷回忆起“挑战杯”国赛经历。第十四届“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获得者宋一墨说:“我们的作品是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后打磨了几个月。老师在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方面给我们很多指导,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老师也经常参加我们的模拟汇报,给我们大力支持。”
每一次进步都凝聚了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份成绩都彰显着师大人不畏艰辛方得始终的信念。徐彬表示,目前历社学院正在策划“明清徽州家风研究”,将社会学与历史学融合,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促进学科交叉与发展。争创省内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将传统中优秀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文当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历史与社会学院师生就是这样,扎实学理论知识,踏实做调研实践,求实为科学研究,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张文怡 特约通讯员: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