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机构前仆后继
中国证监会日前通报,基金业龙头华夏基金与部分内幕交易嫌疑账户存在关联——近期资本市场多家机构卷入内幕交易风波,国内资产净值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最多的私募机构、知名保险资管公司等“巨头”先后被波及。市场人士认为,这折射出老鼠仓、“抢帽子”等老伎俩屡禁不绝的深层问题。
机构巨头被卷入非法交易
公募私募“一哥”均未幸免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2013年9月以来,证监会根据相关线索发现一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非法牟利的嫌疑账户,其中部分账户与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个别基金存在关联,相关调查工作正依法进行中。
年初以来,监管风暴刮向A股机构巨头。据初步统计,2013年以来,监管机构共受理涉嫌内幕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起,涉及光大、平安等知名金融机构旗下资产管理业务。仅光大保德信原基金经理违规买入金额达1.23亿元。
此外,作为公募基金“一哥”的华夏基金也卷入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华夏基金以2311.06亿元的资产净值,排名公募基金第一。此外,知名私募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被爆出卷入调查。公开信息显示,泽熙投资管理资产规模已逾百亿,数度蝉联阳光私募榜首。截至一季度末,仅其旗下泽熙6期名列19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市值超过十亿元。
行业龙头折戟同时,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13日通报,某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涉嫌借职务之便,伙同其妻建老鼠仓,成交2.97亿元遭检方批捕。这被认为是国内首起保险公司内幕交易案。此外,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原投资管理人员交易涉资4.87亿,仅这两起险资老鼠仓案即涉资金7.84亿元。
高管频频涉案违规前仆后继
涉案金额动辄达数亿元
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第三方财富公司,到保荐人、大股东、大户、分析师……这一轮的系列“老鼠仓”案件中,违规市场主体已涵盖股票上市交易及流通全过程,涉案金额动辄达数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与2013年相比,A股市场落马机构日渐增多,违规机构呈现“前仆后继”:
一方面,业绩冲动之下粗放生长,“赌重组”“赌消息”盛行。卷入调查的中邮基金原基金经理厉某一度业绩“斐然”,位列2013年公募基金冠军。一旦罚则落地,其将成为首位落马的冠军基金经理。又如,前任某明星基金经理执掌华夏大盘近6年间,依靠精准“赌重组”策略,也实现数倍的超高回报率。
另一方面,“内部人”约束虚设,监守自盗成风。证监会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年内27例行政处罚决定已落地,涉及逾50名行为人,而高管涉案已成突出现象。
在涉及的内幕交易案件中,既有民生证券监事长南某利用其女儿名义,开设账户操作多只股票,违法获益所得144万元;也有深圳财富成长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某在获悉内幕交易后,建议他人买卖股票,所获收益也均被罚没。
专家点评
机构失范值得高度警惕
“机构也热衷炒差、炒小、炒新和追消息、赌概念,堪称国内资本市场的独特一景。”上海一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说。市场人士认为,重拳打击凸显监管层治市决心,市场机构加强风险自控和主动管理能力已是必然。
作为投资者利益代表,机构失范值得高度警惕。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认为,强化高压态势,实现“高度监管”,是维护市场三公原则的基本要求。“只有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回报,证券市场才具有吸引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此外,频频爆出的老鼠仓,也对交易、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提出新要求。上海证监局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显示,汇丰晋信某基金经理利用内幕消息,共交易股票12只,累计买入成交金额324万元,但最终亏损8.45万元。
这一罕见的“老鼠仓亏损”个案令人啼笑皆非。而从涉资10.5亿元的博时基金马乐案到知名机构频频落马,操作消息的老手法、旧伎俩屡试不爽。
专家认为,这表明在知情权的保护上,市场机构、上市公司尚有不少落实规则、减少套利寻租的空间。“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乏谣言满天飞,相关机构却不澄清,相反发表模糊言论误导投资者。因此仍需管住消息源头,谨慎披露信息。”郭雳说。 据新华社电
(责编:张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