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进污退,城湖共生锦绣画卷精彩呈现
包河区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宏大叙事,最终要靠人来推动,靠人来完成。
“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河,治河先截污”。治理巢湖水环境,合肥从治理入湖河道入手。治理河道,合肥明确责任先行,于去年创新实施“河长制”,流经属地的党委主要负责人任“河长”。
当前,各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好转,巢湖随之实现清进污退,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巢湖流域渐次铺陈。
一严一新,“河长制”铸起钢铁长城
18条主要入湖河流,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13年3月,“河长制”应时而生,首批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水域分量不轻。
“根据要求,各‘河长’要组织制定并落实河道治理计划,负责河道的日常巡查与管理,推动本辖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河道治理中的有关问题。”市环保局副局长张邦国介绍。
同时,普遍建立三级“河长制”,落实乡镇、村居职责,把小河道、支次沟渠纳入“河长制”管理;纵向建立三级河长体系,横向把环保、水务、建设、城管等十余个部门纳入其中,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工作实效。
“河长制”明确规定对3种情形实行“一票否决”,对6种不同形式实行问责。各辖区把“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河长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巡查河道,解决重难点问题。
创新制度发挥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河长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并获得201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创新奖。今年,“河长制”实施水域再扩容:新增24条支流、汊河,并开展了河流水质监测预警,设置31个“河长制”水质监测断面,每月监测,今年年底前计划建成15套河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一河一策,建立水环境治理“合肥模式”
我市河流较多,城乡河流环境差异较大。
“河长制”建立以来,各辖区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走河行动”,很多“河长”深入一线巡河,摸清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分别以图片、表格、文字形式绘制个性化“河长工作图”。
南淝河的“治河策”上显示,南淝河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氨氮≤6.5mg/L),2020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南淝河将实施54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
南淝河只是其中之一。十五里河、派河的综合治理目标要求是2015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2020年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同时,十五里河提出了19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派河提出了39个具体水质改善工程项目。
针对河流的具体情况,“治河策”不但明确了综合整治措施、工程推进措施、长效管理及时间安排等,还编制了水质改善工程项目汇总表,从生态补水、排污管网建设与截污、污水厂新扩建和提标、城区初期雨水调蓄与净化、支流环境综合整治、旁路生态治理、河道生态强化控制工程、农业面源治理、河道生态清淤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垃圾堆场整治等几方面分别提出治理措施。
系列举措之下,2013年,我市入湖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带动巢湖水环境不断向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2013年巢湖湖体为轻度污染,全湖平均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主要环湖河流与上年相比,水质明显好转;与2010年相比,湖体水质由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分别下降12.4%、16.8%、5.42%。环湖河流Ⅱ-III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0年的42.1%上升到2013年的63.1%。
一加一减,众措并举呵护水环境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2座,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8座,总规模125.5万吨/日,污水主干管网2635公里,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截至2014年10月,环湖治理项目完工31个,在建项目61个,其中36个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将在今年年底建成。预计,到2015年底规划项目有望全面建成。另外,我市《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项目6个,已完工3个,在建3个。
我市在肥西、肥东等6县(市)区9镇61个行政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含集中与分散)53套、雨污水管网60余公里。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正由点及面,从城市到农村,全面发力、深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为减轻入河污染负荷,合肥在全国率先对新改扩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按照严于一级A的排放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其出水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浓度值不高于0.3、10、2.5、30毫克/升,达到国内污水处理厂最严标准。预计到2015年,合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年新增污水管网200公里。
此外,合肥在省内率先全面推进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力争用2年时间以限期治理形式完成1039个畜禽规模养殖项目治理。今年已有187个项目完成治理,占年度计划的60%,其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开展巢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在湖区布置了12个测点,每两日对巢湖水质开展应急监测,塘西河入巢湖口建成藻水分离港工程,日可处理藻水混合物3360吨,年削减氮磷200吨。监测数据显示,巢湖湖区蓝藻水华面积、暴发频次及藻密度明显减少。
随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河长制”长效机制逐步健全,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一个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城市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