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与我们这一行】发展传统中医 助力"健康安徽"

08.12.2017  13:55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中医院),活跃着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将中医药的文化传承、医德传承推广开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我放不下病人,不能让他们失望

  “我做这个工作60多年了,我对这个工作很有感情,舍不得丢掉她。 ”今年6月30日,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丁锷在透析床上对记者这样说。 3天后,他因病逝世,享年83岁。如今,丁锷的医德、医风、医术早已在医院青年医生中得到传承。

  丁锷是我省中医骨伤创始人。他编著的《中医骨病学》《中国骨伤科学·内伤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骨伤临床专家的教材。 2011年,因肾功能衰竭,丁老每周要透析四次,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亲朋好友都劝他在家安心养病。一向好脾气的丁锷却“固执己见”,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我放不下病人,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连为病人查体都亲自做,生怕有所疏漏而影响诊断。 ”丁锷的学生、骨科副主任医师王正忆起恩师,有的都是深深的敬佩。随着透析次数增加,丁老身体越来越虚弱,常常是扶着椅子起身、拄着拐杖给病人检查。病人很感动,临走时都是再三叮嘱他多保重身体。

  丁锷几十年来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了我省几代中医临床骨科专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我省中医骨伤界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他经常教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认真做事。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安平说。

  丁老的外孙许丁锐是一名年轻的骨科医生。 “外公去世前的那天中午,我值完夜班去看他。因为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人有点累,就抱怨了几句。外公立刻严厉批评我,说‘当医生不应感到累,应该感受到成就感’。最后我走的时候,还嘱咐我说‘做骨伤科医生,一定要多看书、多思考’。 ”回忆起外公生前种种,许丁锐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患儿们才是我的‘老师’

  提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桂金贵,合肥的妈妈们几乎无人不晓。人人都知道,他“给孩子看病看得好”。

  找桂金贵看病的人实在是多,每逢门诊,病历挤满了桌子;即使不上门诊,求医心切的患儿家长们也同样是挤满病房。“用中医就能把孩子的病看好,所以家长们信任我。 ”从医30余年,桂金贵最大的财富是30多万字的行医笔记,“临床工作,最注重经验的积累,患儿们才是我的‘老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是困扰家长的老难题。早在十多年前,桂金贵就推行冬病夏治方法,并不断总结、优化,形成了适合当地儿童体质特点的九穴贴敷治疗方案,接受治疗的患儿由起初每年几十人次增至如今的1万多人次。

  大学时代,桂金贵曾患病毒性心肌炎而三次病危。 “学校给了很大关心和帮助,我的命是党和政府给的!只有学好中医,为患者服务,才能回报这恩情。 ”桂金贵每年诊治的门诊患儿超过2.5万人次,“光靠每周4天的门诊哪能看得完,只有增加每次的门诊时间。 ”他每次7点开诊,中午不休息,下午的门诊经常延长至晚上七八点。医院的同事们都知道桂金贵上门诊有三个特点,病人再多都会全部看完、拒绝熟人插队;看完病会教中医保健的小方法;基本全用中医的方法。“病人找我看病,是出于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信任。 ”桂金贵说。

  上下班是一辆骑了十多年的旧自行车,每天中午自己带饭、饭盒包一用就是很多年,白大褂下的衣服早已旧得褪色……淡泊名利、看透浮华,“行医看病”是桂金贵生活的全部。 2014年起,他坚持每周六到五里墩社区卫服中心坐诊,3年多的时间诊治患儿近万人次,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这几年,国家大力支持传统中医发展,百姓的卫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中医。 ”一边在医院工作,一边又在社区带徒,桂金贵虽然人更忙了,却丝毫不马虎,“中医下基层,才能造福更多患者,也才能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希望将推拿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除了省中医院推拿诊疗中心副主任的职务,40岁的赵永华还身兼长丰县中医院业务副院长重任。 “全省有超过70%人口集中在县域,传统中医在基层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的帮扶关系,能让更多基层百姓享受到更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赵永华很忙,周一到周六,几乎天天奔波于两家医院间。

  以指代针,按揉推捏,靠双手的能量治病,这就是中医推拿的神奇魅力。“叔叔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我从小常看他用‘树叶’给人治病,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中医。 ”1996年,赵永华如愿考入安徽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当时全班只有29个同学,很多医院都没有推拿专科,连街头巷尾的推拿诊所都很少见。 ”凭着满腔热情,他一头钻进了针灸推拿的神奇魅力中。

  从医16年,赵永华经历了中医推拿从“冷门”到“热门”的发展历程。 “当年刚工作时,针灸推拿科每天门诊量只有20多人次,现在科室已扩展为针灸康复科和推拿科,拥有四个病区,仅推拿科患者每天就超过300人次。这与国家近年来对传统中医的大力扶持息息相关,也是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的体现。 ”今年初,赵永华所在的科室与长丰县中医院建立帮扶关系,通过骨干医师“下沉”坐诊、培训带教等举措,短短一个月,该院床位使用率就从之前的60%提高到100%。 “在基层,行动不便、常犯颈肩腰腿痛的老年人多,最适合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但培养一个合格的推拿医师需10年时间,基层推拿医师尤其少。因此,要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推动传统推拿技术到基层。 ”今年,我省推拿学科带头人李业甫荣获“国医大师”称号,这让赵永华倍感振奋,“这是我们推拿人的骄傲,希望从事推拿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将推拿传统技艺继承好、创新好,发扬光大。 ”(记者 王慧慧)

【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原标题:发展传统中医 助力“健康安徽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王慧慧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