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遗址将建公园“蓝图”有望年内获批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先后开凿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共四段。而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又被称为汴水。其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全长650公里,穿过今安徽宿县、灵璧、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县注入淮水。
筹备八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换来了安徽两处遗产点的重生。如今,省内另外两处世界遗产黄山、徽州古村落西递与宏村都早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未来,这两处遗产点会走向何方?
规划方案年内有望获批
两个世界遗产点握在手里,究竟该如何打理?对此,安徽省文化厅明确表示“扩大影响力”是今后的“经营思路”。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表示,柳孜运河遗址与通济渠泗县段这两个遗产点都将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遗址公园”。安徽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益峰则透露,遗址公园将在现有展示区的基础上建设,如今已进入立项阶段,待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正式批复后,两处非遗点的属地将做出更加详细的设计规划,最快年内就会向社会公示。
“设计规划获批后,两个遗产点的建设蓝图就会有具体的安排,我们希望越早开工越好。”杨益峰称。
泗县和柳孜开发方向不同
尽管年内才会公示具体规划,但是两处遗产点已经有了未来的设计方向。
“和杭州等地还在正常通航的遗产点不同,省内这两处遗产点都在县城的郊区,这对未来开发帮助很大。”杨益峰表示,柳孜和泗县都已明确将在遗产点附近开建博物馆,馆内不仅将复原古时商贾穿梭的盛况、展出从遗址考古挖掘出的精品文物,还将通过现代科技为游客模拟运河的波澜壮阔。
“柳孜运河遗址的挖掘还将继续进行,目前只是为古桥墩做了一个大棚进行保护,周边是不是能发掘出古时的码头还不确定。到底还有多少宝贝,我们需要慢慢梳理和挖掘。”杨益峰称,由于柳孜遗址的河道已经完全干涸,不会再打“水文章”。
“遗址本身就是一种沧桑,虽然见不到水源,也不可能重新引入河道,但是泗县不同,那里还留有5.8公里的河道,可以考虑进行复原,让游客乘坐古船游玩。要知道,当初联合国专家来视察时,最打动他们的就是泗县的人水合一。”杨益峰称,通济渠泗县段附近还有不少百姓居住,这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不仅打动了联合国专家,也是泗县的王牌。
“无论怎么开发,都不会打扰周边百姓,原本住在河流两侧的居民不会受到影响,住在那里便是风景。”杨益峰说。
泗县境内运河是唯一的“活遗址”
安徽省泗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是大运河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8.1公里古河道是通济渠的活遗址,之后欲打造“文化运河”。特别是泗县县城以东5.8公里的河段,保留了隋唐运河的原始风貌,
“河边的居民长期以来一直用河水进行灌溉等作业,他们对水的感情很深,基本没有污染和破坏。而政府对于河段的保护也很早。数次进行清淤,都是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正是这些原因,让泗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成为了‘活遗址’。”泗县申遗办副主任陈永称。
跟其他河段不少已经干涸阻塞不同,如今泗县境内的大运河依然发挥着较强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而针对发展运河文化,泗县欲打造“文化运河”。
“我县利用现有的仿古建筑,建成‘运河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目前运河出土文物、运河农耕文明、泗州戏文化、奇石文化、名家书画、名家雕塑等展区布置完成并投入运行,运河保护档案馆、监测平台已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依托运河故道,规划了运河新区,把文化产业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突出运河普遍价值,彰显地方特色。”陈永说。
运营模式或将不同于黄山
除了大运河,目前我省的世界遗产还有黄山以及徽州古村落宏村与西递。而这两处基本是通过管委会下辖的旅游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未来,柳孜与泗县是不是还会走上同样的运营模式呢?
“不一定,我们希望能扩大遗产点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老百姓来参与。如何经营才能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扩大利用价值,我们正在想解决方案。”杨益峰表示,省文物局将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规划,尽早将这两处遗产点的影响力也扩大到世界级。
晨报记者 佟人冬 孙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