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兵道与谯望楼:见证曹操的文韬武略
泱泱涡水,泽被亳地。在这条承载着数千年历史与人文的亳州母亲河边,商业发达,市井繁荣,站在一个制高点打量这座古城,整个城市格局形如一只悠闲侧卧的黄牛,反刍着亳州3700载的沧桑与厚重。
其实,这座城市的伟大,远远不仅限于一座魅力无限的地上城池,在她的脚下,还深藏着一座地下城池,这座地下城池的建造者不是别人,正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建安元年,曹操准备东征袁术,返回故乡谯郡,招兵买马,大兴屯田,修建地下军事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来回运兵,循环往复,迷惑敌人,让敌军的探子看得目不暇接,单单是兵力,吓得敌军魂飞胆破。
运兵道中所设置的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能够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曹操独创运兵道,可谓开辟了中国军事史上地道战的先河。
现存的曹操运兵道长700余米,大多以砖结构为主,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最深7米,道内高1.8米左右,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形,平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通气孔、灯笼等附属设施。道内变幻莫测,俨然一座地下迷宫,据《三国志》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多项战役的大捷。
悠悠千载光阴飞逝,曹操运兵道曾一度被掩埋在城下,无人知晓。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全市群众广泛挖掘地下防空洞,曹操运兵道才揭开尘封的面纱。
如果说曹操运兵道是曹操胸中深藏的一条“潜龙”,那么,坐落在曹操运兵道出口处的谯望楼,就是一只金光闪闪的利槊。在修建运兵道的同时,为转移人的注意力,曹操还在运兵道上方修建了一座谯望楼,楼高八仞,一为军事瞭望,一为曹魏文人集团公宴集会、吟诗作赋之用。谯望楼是当时谯郡的最高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下贯“地下长城”运兵道,登楼远眺,可俯全城。
曾几何时,在空旷平坦的皖北平原上,谯望楼像一位巨人,深情地打量着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时光更迭,多少楼台总被雨打风吹去,谯望楼也难逃时光之劫,逐渐倾颓。但在亳州人的记忆里,谯望楼始终屹立不倒,2015年,谯望楼原址复建以后,惊艳亮相,往日风采重现,风华绝代,一座楼宇,承载两千载人文。
谯望楼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汉代建筑,明台崇伟,呈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楼台;两侧配楼绵亘连属,如长桥飞虹,互相通达,左右呼应;飞檐斗拱,如游龙昂首,汉代漆画纹雕古色古香,典雅庄重。日可观云诡波谲,夜可赏月笼谯城,坐拥无限风雅,俨然登临仙境。
走进谯望楼,俨然回到了那个烽烟遍地的时代,依稀可闻三曹与建安七子的斗诗声;依稀可见望楼之巅那个神情专注瞭望的哨兵;依稀可追曹植所作“画角三弄”的思绪。时如白驹过隙,谯望楼在时光深处进行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和嬗变,如今的谯望楼,是国内唯一一座系统介绍建安文学的专业场馆,总序厅大气磅礴,斗拱擎顶,雕花精美,庄严肃穆;书画厅,不仅可以欣赏到曹操、曹植等人的书法拓片,还可以领略到当代书法名家对建安文学的主题创作;服饰厅里体验换装游戏,来一场汉代穿梭;乐府厅里听一听编钟的脆响,设想一下“众宾会广座,明灯喜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是怎样的情境……
运兵道深藏,是古亳州的满腹经纶;谯望楼巍峨,是今亳州高昂的头颅。
穿梭在时光隧道,古与今,历史与今天,融合于一体,逝者犹可追,来者犹同行;漫步在建安文学馆,扑面而来的建安风,满目铮铮的建安风骨,让人酣畅淋漓;登临在谯望楼之巅,凭吊怀古,骋目远望,一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它别样的神采!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