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去”与“过得硬”(人民论坛)

17.06.2014  12:35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时爆炸坠毁,宇航员全部丧生。调查发现,引发爆炸的不过是两条弥合缝隙的橡胶带“O圈”。有工程师曾提醒低温天气影响“O圈”伸缩,会导致密封燃料外泄。但因多重顾虑,决策层选择回避了这一“小问题”,认为并无大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质量上不求过得硬,无视一缕瑕疵,最终会酿成生命的悲剧。而作风上的“差不多”“过得去”,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损害,给事业造成损失。

  有的同志,常觉得“过得去就行”,于人于己都不事事较真、处处在意。工程质量验收,马马虎虎,认为过得去就行。落实中央政策,觉得会也开了,文也发了,一些点也看了,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人盯人督促落实。群众前来办事,随手送来条把烟、瓶把酒,以为人之常情、却之不恭,自认并不违反红线,也便笑纳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认为没必要搞得脸红脖子粗,大家留点面子过得去就可以了。凡此种种,莫不肇始于“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心态。殊不知,“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只求“过得去”的态度,往往导致的正是“过不去”的结局。

  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总理最听不得“估计”“大概”“差不多”,任何工作都务求准确。一次,秘书见他太辛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核对,便劝说“别人都算过了,差不多您就不要再算了……”话还没讲完,总理眉头便皱了起来,“这是多余吗?”他举起计算器,“要我签个字很容易,提笔一划就行。可是事关国计民生,国家的资金,人民的血汗,我是提笔千斤啊,不敢不慎之又慎!

  “过得去”与“过得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映照出谋事做人的两种境界。只求“过得去”者,习惯“小富即满,小进即安”,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到底是在对付应景、游戏人生,白首之际,岂不汗颜自惭?相反,“过得硬”之人,信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崇尚“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从不断“较真”中,成就事业,开阔人生。

  只求“过得去”最终必定“过不去”,唯有“过得硬”才能真正“过得去”。有句名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意即质量的提升并无过多道理可讲,只在日常工作的一招一式中。做群众工作尤须时时检讨,对群众的态度能否再亲切一些?自身的本领能否再扎实一些?“四风”的荡涤能否再彻底、持久一些?“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群众福祉若萦怀于心,就不能只按最低的标准行事;权力行使若“提笔千斤”,再严的尺子亦不算严。

  管理之要,重在得人,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让“过得去”的干部过不去、立不住,让“过得硬”的干部腰板硬、立得住,需要作风建设久久为功,也需要创设出新的制度安排。当年被众多企业家奉为圭臬的“戴明环”,讲求的正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歇。作风改到深处是改革,锻造一支作风过得硬、不惧风险挑战的干部队伍,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种完美品质的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