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5月29日讯 (来源:达州日报)近年来,达川区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生态立区、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手段,严格按照“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着力狠抓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后续产业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经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地造林10.56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5.32万亩,工程区大量荒地得到有效治理,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4.8%增长到2014年的31.7%,净增6.9个百分点。营造的森林植被持续发挥着蓄水、保土、制氧、固碳、净水、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效,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据监测,全区退耕还林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700万吨,保土60万吨,固碳25万吨,释氧20万吨,生态服务总价值4.8亿元。
林农收入稳步递增。退耕还林是达川区最大直补惠农项目,涉及50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的470个行政村,8.7万余农户30余万农民直接受益。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兑现退耕农户政策性补助资金2.5亿元,户均达到2870元。农村大量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收渠道得到拓宽。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栽植生态林和经济林,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林下种养殖业等后续产业,全区已建成巨桉、桤木、杨树等工业原料林35.1万亩,发展乌梅、青花椒、核桃等特色经果林基地13.2万亩,2014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了126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以上。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改变了部分地方“毁林开垦、陡坡耕作”的习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明显提升,营造了“崇尚生态、崇尚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退耕还林改变了山区农民广种薄收等落后生产方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群众通过直补得到了实惠,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