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 网购“坑”太多 达人支招如何避免掉进陷阱

10.11.2015  10:1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每年 “双11” 都是网购血拼日, 但同时也是 “假象” 丛生时, 让你防不胜防。众多网购达人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告诉你如何跳过网购里那些想也想不到的“坑”。

据悉, 今年 “双11”, 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了防范措施, 监管部门也发出消费警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这些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 但要根治网购 “假象” 痼疾, 需从监管协作、 大数据打假等多方着力, 也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并积极维权。

网购假象有哪些?

假货品 以次充好、 以假乱真一直是消费者抱怨网购的最大 “槽点”,“双 11” 更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时点。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 2014 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显示, 监测正品率仅为58.7%。国家质检总局在去年 “双 11” 前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 服装、 鞋类、 背提包和小家电开展了产品质量专项抽查, 经检验, 问题产品占到 26.1%。

假促销、 假折扣 每年 “双 11”, 消费者都会发现有商家 “先虚抬专柜价后降价”“折扣备货很少”“优惠注水” 等方面的问题。据天猫方面表示, 今年截至11月5日, 累计已经有2万多个 “双11” 商品因为价格问题被删除、 取消参加 “双11” 活动的资格。

假信用、 假销量 根据信用等级、 销量排名下单是不少 “网购族” 规避上当受骗的常用办法, 然而每到 “双 11”, 虚假交易刷单刷好评、 恶意炒信等行为便大行其道, 原本客观的信用评价大量 “注水”, 反而成为吸引消费者 “上当受骗” 的陷阱。

假承诺、 假维权 电商产品维权本来就比较难,“双 11” 血拼之后遇到问题要维权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吸引消费者, 一些电商平台、 网店便大肆给出 “包退包换” 等虚假承诺和维权信息, 等到真正遇到问题, 承诺、 维权便都成为 “泡影”。

遇到陷阱怎么破?

陷阱一: 产品图和买家秀差别太大

达人赵女士支招: 掌握了 “三看” 的技巧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一看图片。卖家的图片是真实拍摄, 还是从别家盗来的图?如果是卖家很认真地自己拍摄、 制作的图片, 就说明卖家比较用心经营网店。

二看评价。其他买家的评价是重要参考, 但如今刷好评的也很常见, 因此要看具体买家评价来辨别, 如果是千人一面的好评, 简单几句话来回说, 这样的好评真实性就要打个问号。

三看买家秀。普通人穿上这件衣服效果跟模特差多少?产品的实际尺寸到底有多大?很多买家评价时都会上传图片, 拿来跟卖家精心修过的产品图对比着看, 买家秀更有参考性更实用。

陷阱二: 感觉有问题退货还是忍了

达人肖先生支招: 答案是能退则退。

之前网购了一个名牌包, 收货后怀疑是仿品, 就跟卖家说要退货, 卖家直接说 “退吧”。我想卖家知道产品有问题, 所以非常干脆地同意了。

卖家如果把假货卖给 100个人, 可能只有几个人要求退货, 卖家已经从其他人身上赚回来了。据说从不退货、 好说话、 能将就的买家, 会更容易成为问题产品的 “接盘侠”。

特别提醒, 有些购物平台可以花一点小钱购买运费险, 需要退换货时就可以大大节省快递费。

陷阱三: 刚收货看到卖家降价促销

达人海燕支招: 遇到这种情况, 消费者要 “主动维护自己的钱包”。

之前我网购的皮包等产品, 就是刚收到货, 商家就开始搞促销, 直接降了一百多元。这时候可以联系卖家, 要求退还差价。如果卖家不同意, 消费者还可以申请退货, 重新下单买一个新的。这样算下来, 也能节省不少钱。

陷阱四: 付款前后卖家态度变化大

达人康康妈妈支招: 售后服务不顺畅的问题是很多人网购都会遇到的, 尤其是 “双11” 这种购物狂欢的时候, 售后服务的一连串问题都会加剧。

首先, 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支持 “7 天无理由退换货” 的卖家, 尽管这是新消法明文规定的, 但仍有些店铺执行不力, 那咱就不选他们; 其次, 要尽量跟卖家提前沟通好快递、 售后服务的相关内容, 并将记录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 快递签收前尽量开箱检查, 尤其 “双11” 快递量大, 产品容易损坏, 应尽早发现并及时联系卖家。

陷阱五: 收到 “客服” 发的陌生链接

中消协支招: “双 11” 期间, 消费者一定要时刻提防网络诈骗的发生。

一方面, 消费者参与网络购物请务必选择正规的购物 网站。正规购物网站底部会显示相关备案信息和工商红盾标志, 同时也会标注网站的营业执照、 税务登记、 法人代表等详细资料。另一方面, 消费者要冷静识破骗局, 不可相信谎称是客服人员发来的陌生网址链接和以各种理由要求转账的说辞, 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透露给别人, 更不要将手机的动态验证码告知他人。

一旦发现被骗迹象, 应采取措施, 尽快通过银行、 平台为挽回损失争取时间, 必要时要准备好交易记录等相关凭证向公安机关反映。

□ 部门管理

监管警示加电商送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日前就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 向网络零售经营企业发出提醒书, 要求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 标价内容要真实明确、 清晰醒目, 价格变动要及时调整。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 欺骗、 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

“双11” 前夕,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到阿里巴巴集团调研时指出, 电商平台要依法开展经营、 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把好主体准入关, 审查平台内经营者资质, 使恶意商铺、 失信者和侵权者得到应有惩戒。

各大电商平台在 “白热化” 竞争的同时, 纷纷推出了正品保险、 便利退货等措施。天猫携手保险公司相继推出 “天猫正品保证险” 等一系列保险项目, 如果消费者在天猫平台购买到假冒商品, 将无条件获得退货退款支持, 并可以获得 4倍赔偿。京东、 苏宁等电商也都有类似保障措施,“购物送险” 正逐渐成为电商最新标配服务。

□业内建议

监管一定要跟上形势

业内专家认为, 面对种种网购 “假象”, 消费者个人要 “擦亮眼”, 电商平台要 “把好关”, 政府监管更要 “给上力”, 跟上网购快速发展的步伐, 运用 “互联网+”、 大数据等工具, 创新监管方式。

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 要求加强跨部门、 跨地区和跨境执法协作, 提升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与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 国办的新规为治理网购 “假象” 明确了方向, 但提升 “买买买” 背后的维权意识, 仍是每位消费者的 “必修课”。“消费者

要留存单据、 积极举报, 政府加强监管、 企业加强自律有时候需要消费者去激活、 倒逼。”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电商行业应该有自律平台, 对卖家售假、 投诉情况建立 ‘黑名单’, 形成一处失信、 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 让卖家不想、 不敢售假。”

“电商平台掌握着大量的数据, 一旦监管部门与他们实现信息共享, 对打击网络售假以及源头查处会有质的提升。”杭州市质监局副局长罗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