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综述

28.02.2017  17:10

近年来,辽宁省科技部门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供需结合、精准对接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紧扣重大需求,强化省市联动,积极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有效供给,统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平台与载体,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政策包”有效供给激发转化动力

一段时间里,辽宁科技成果转化被指“墙里开花墙外红”。对此,辽宁省科技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要做的不是在科技成果外流时进行行政干预,而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就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凭借环境来留住人才和科技成果。

2014年以来,辽宁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等16个政策性文件,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对《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进行了修订,在国内率先出台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为科技成果转化“能人”开辟了“绿色通道”。

辽宁省科技厅会同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人社厅、辽宁省财政厅等部门,选择16家省属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试点,在企业股权分红激励、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等重点政策上予以突破。

作为政策试点单位之一,辽宁省农科院已经尝到了甜头。2016年9月,辽宁省农科院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管理办法。提出成果转化所得的80%可以用于奖励研发团队和突出贡献人员,打破了科研团队不能自己“分蛋糕”的规定。在政策的激励下,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转让玉米新品种辽单588,转移所得的80%全部用于奖励,其中纯科研人员不少于50%。

转化服务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积极推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各市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区域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得到了有效对接,促进了大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2016年,辽宁省又新批准组建了38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三类平台总数达到128个。目前,依托平台累计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

辽宁省已经形成了覆盖省、市、县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员体系,建立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已筛选入库项目1061个。2017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各项服务功能将进一步优化,力争打造不落幕的网上对接会。

科技成果更多“”在辽沈大地

为了让优势资源得到有效发挥,辽宁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扎实推进院地、校地合作。仅“十二五”期间,“两院十校”在辽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就达1700余项。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可视化热加工技术”,在辽宁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他们与鞍钢重机、大连重工、福鞍重工等辽宁省企业合作,突破了大型水轮机转轮、大型船用曲轴等重大装备核心零部件的关键制备技术。在金属所的帮助下,沈阳黎明、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的铸造工艺得到了优化,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5%。

经过4年的建设,中科院丹东育成中心初具规模。育成中心先后引进15个项目入驻,目前已有3家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形成了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PVDC 热收缩复合膜、防雨面料、油菜蜂花粉等3个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育成中心入驻项目共申请专利63项,实现销售收入9284.2万元。

十二五”以来,中科院与辽宁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422项,合同额3.98亿元,帮助企业新增销售收入507.7亿元。辽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达70%以上。2016年辽宁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0.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

如今,通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辽宁省已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套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线的IC装备机械手等一批重大产品。沈阳机床成功开发出具有智能、互联特征的i5智能控制系统。大连理工大学、高佳化工等单位多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助力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飞天。沈阳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大连光洋、鞍山聚龙、鞍山荣信、辽宁奥克等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各领域崭露头角。

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辽宁正在实现振兴发展的路上奋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