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依赖!记者调查:儿童仍是输液大军主力
2014年8月18日,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成为医患双方共同的“输液指南”。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通知,将进一步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加强处方审核,若医生用药不合理,药师可拒绝调剂。不输液清单实施后,效果如何?患者的输液习惯改变了吗?谁能对输液说不?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政
药师可以说对输液“不”
通知表示,对用药不适宜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对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记录并告知处方医师,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医疗机构将每月抽查门、急诊处方,进行静脉输液专项处方点评工作。点评内容包括静脉用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和其他静脉用药专项点评,每月随机抽查门、急诊抗菌药物静脉用药处方各100例进行点评,处方药品与临床诊断不符、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给药频次过少或过多等都将被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点评,持续改进。
此外,医疗机构将通过在门、急诊醒目位置制作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印制发放宣传单或宣传手册、制作简报等方式,扩展宣传范围,同时在医疗机构内继续开展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教育培训,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公众普及安全使用静脉输液的知识,宣传科学合理用药,提高认知度,纠正医患不良的用药习惯。
探访
儿童仍是输液大军主力
昨日,记者在多家医院走访发现,中青年段输液量明显减少,儿童还是“输液大军”主力,患者仍有“输液依赖”。
在市区某三甲医院输液大厅里,记者看到个别焦急的家长匆匆离开儿童输液区,倚在服务台前向护士咨询,婴儿啼哭声、吵闹声充斥着整个大厅。与儿童区紧挨的成人区则相对安静,老年输液患者较多,大多人正闭目养神,旁边三三两两坐着的青年人则边输液边低头玩手机。
“小宝出去玩耍凉了汗,没想到先感冒然后就突然烧到了39℃,全家就这一个宝贝,万一烧出个事可咋办。”在儿童区陪护的周奶奶提起小孙子发烧一事就后怕,她说,小宝已经连续吊了三天水,希望能早点康复,健健康康地回家。
手背扎针的不适,让张琳怀中的婴儿咿咿呀呀地哭闹着。愁容满面的张琳告诉记者,孩子刚治好了手足口病,谁知道气管方面又出现了问题,“宝贝才一岁两个月,不吊水好得太慢不说,还怕治疗期间出现其他并发症。”
转角处,因上呼吸道感染持续高烧的张女士,正操着浓重的鼻音询问护士“药水还要多久才能吊完”。她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发烧两天一夜,“都快烧糊涂了”。一开始只是从药店买了药,但依然没有退烧的迹象,反而更加严重。“抽血化验后,医生说是病毒感染,原本是建议我拿点药,但像我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要求吊水也是希望能好快点。”
成效
八成医院门急诊输液率下降
去年12月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检查了105家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静脉输液管理。结果显示:安徽门急诊静脉输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05家医院10月份门诊静脉输液率为7.58%,比7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10月份急诊静脉输液率为25.31%,比7月份下降4.87个百分点。安徽近80%医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率均下降。
2014年8月,安医大一附院门诊平均每天输液量为145例左右(含门诊成人及急诊成人、儿童),11月平均每天为137左右(含门诊成人及急诊成人、儿童),12月平均每天为135左右(含门诊成人及急诊成人、儿童)。目前每天输液量为100左右。
安医大一附院成人输液厅护士长张艳表示,在53种不输液清单出来之前,一附院的门诊输液率就不高,因此从数据上来看,下降得不是特别明显。总体来说,冬季输液量整体较夏季偏高,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常常遇到急诊的儿童患者,家长强烈要求输液,认为输液见效快,孩子可以少受点罪。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会尽量给予家长耐心解释,吃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病情,尽量不输液。
真相
输液当道是社会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药品使用管理强度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去年53种不输液清单出来后,门诊静脉输液量稍有减少,但输液的观念在市民眼里是根深蒂固的。当然也有出现一些可喜的改变,那就是在年轻的家长中,对于输液的观念在逐步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医生“能不输液就不输液”的建议。
但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在全国仍很普遍,这已超出医学范畴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有些人吃两天药不见好,马上要求医生给他输液。”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很多小儿发烧极可能是“幼儿急疹”,但家长恨不能立即退烧,不少医生为了确保自己的判断不出纰漏,宁可先挂上吊瓶再观察,吊瓶也能保住医生的声誉,避免了医疗纠纷。
“我以前也不愿意给病人输液,但有的病人甚至当面跟我拍桌子,说吃了你的药一个礼拜都不见效,为什么不给我开输液?现在我学聪明了,只要达到指征就直接开输液,果然没有病人骂我了。”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无奈地说,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医生要跟患者说不用输液,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医患关系紧张,让部分医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少受访医生坦承,一方面是病人希望“药效快”,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适用治疗范围很广,基本不会出太大问题,而且背后还有比口服药更大的经济利益。
拒绝
医生家长还需共同努力
“孩子扁桃体感染引起的发烧,吃了几天药也不管用,我和医生说想挂水。”市民周女士带着自己3岁大的宝宝再一次来到省儿童医院。不过医生建议周女士还是先吃药,孩子各项指标症状都还可以,没到需要挂水的地步。周女士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开了些退烧药带回来了。
省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医院里都会有好多患儿的家长提出输液要求,但在非必要情况下,医生都会给出合理化建议,“因为输液药物基本上都是一些抗生素和消炎药,很有可能对儿童的脏器产生一定的损害。而且药物会直接和人体的血管壁接触,所以有说法叫输一次液相当于做了一次小手术,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光是儿童,成人乱输液的情况更为严重。一些患者为了能让病好得快点,往往是通过挂水来治疗疾病缩短病程,“知道输液不好,但是吃药好得慢啊。天天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去单位,真的是没效率。”
某三甲医院门诊部主任告诉记者,“我们医生总会给病人合理化建议,而且随着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媒体的宣传,很多市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渐渐跟输液说不。医生需要跟家属、患者做好沟通,病情需要就补液,能口服绝不静脉。”
追责
变相过度输液一查到底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到目前为止,市卫生部门没有接到一起因医生不给输液,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医疗纠纷投诉。且在这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里,考虑到儿童的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等现实情况,对儿童输液限制很少,这都说明“不输液清单”是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需求的。
负责人介绍,作为整改集中点的基层小诊所与大医院相比,医疗水平有差距,面对的患者也不同。如果大医院的专家告诉患者不需要输液,病人基本上都会接受;而到了基层,这种治疗方案往往就没了这种信服力,甚至可能会引起冲突。
“不过,对于不执行或者变相过度输液等违规行为,卫生部门也将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