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的“质量基石”

22.12.2014  07:47

  质量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年来,随着“质量安徽”建设的推进,安徽制造正在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速度向安徽质量转变,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转变。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总数达50个;省、市、县均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安徽制造”质量“十连升”;在全国率先对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名牌企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和税收贡献均达到40%……今年以来,我省突出质量建设主线,把质量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举措,很多方面在全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政府推动,“质量安徽”步履铿锵

  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安徽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将质量工作纳入对各设区市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 “考核结果将作为对设区市、省直管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和实行问责的重要依据。质量工作做不好,必须向省政府书面报告,提出整改措施。 ”省质监局负责人朱琳坦言,这是我省推动“质量安徽”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个不重视质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今年以来,我省将“质量强省”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全设立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牢固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以质取胜、名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这一年,省政府持续将食品安全和质量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省、市、县三级均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16个市政府出台“质量强市”意见,铜陵、马鞍山、宁国获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提升“安徽制造”质量,我省还探索开辟了“质量流动诊所”,深入企业“一对一”帮扶,针对问题开出不同“质量处方”,帮助企业强筋健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先后为企业开出质量处方428张,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985个。自2004年以来,“安徽制造”监督抽查合格率从78.86%提高到92.81%,成功实现“十连升”。

  创新驱动,“质量管理”亮点频现

  古都亳州盛产中药材,是中医药文化的摇篮,名列全国四大药都之首。

  今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亳州筹建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中药材产品质检中心落户安徽。该中心将为皖北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养生保健等提供一个高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质量时代”到来,我省通过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并通过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为“安徽制造”质量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我省创建的国家质检中心总量已达23家,总数位居中部第一。这一年,铜陵在全国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我省共举办8期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班,培训1004人,聘用首席质量官300余名,总数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首个综合性质量文化长廊,率先开通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并推广应用,累计支持企业通过商标专用权和专利权质押贷款100余亿元;14个国家级、53个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进展顺利,省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满意率达99.99%。

  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显著的质量效益。今年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区域创新能力居中部第一,专利产业化实施率居全国第一。

  品牌带动,“质量活力”涌动江淮

  作为一种世界性品牌,地理标志是世贸组织认可的一种重要知识产权,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从今年8月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白莲坡贡米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怀远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白莲坡贡米日前还入选全国年度地标产品评选名单,他们将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区域品牌经济发展。

  品牌是一个地区和企业的名片,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今年以来,我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方式,扩大企业影响力。一年来,我省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总数达50个,地标经济产值超过100亿元;新增安徽名牌185个,总数达1353个,居中部第一,其中海螺水泥品牌价值达400亿元;创建21个省级优质产品示范区,无为县特种电线电缆产业示范区、马鞍山博望剪折机产业集聚区等获批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各具特色的优质产品示范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质量锻造品牌,品牌树立标杆。这一年,我省各大中型企业探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管理,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铜陵有色创建全国最高的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安徽名牌企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和税收贡献均达到40%,品牌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和质量活力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