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安徽科技学院 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12.05.2016 19:06
本文来源: 安徽科技学院
5月12日,《光明日报》第九版“文化新闻”报道了我校在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原文如下:
肇始于1950年皖北高级农林学校并于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的安徽科技学院,长期扎根基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一厚四强”(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十二五”以来,该校进一步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遵循“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紧扣安徽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主题,及时确立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努力提升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坚持以转型谋发展、以改革促转型,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教育厅“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检查验收,2014年获批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单位。
加强学校顶层设计 明确转型发展方向
2009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确立了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2014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又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内涵、建设路径和建设任务,特别是把立足地方性、突出应用型、注重特色化和彰显高水平作为办学的目标导向,致力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更加坚定了学校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的道路自信、特色自信和目标自信。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扭住转型发展龙头
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设置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十二五时期,获批6个省级重点学科,29个校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获得立项建设;还积极运用优势学科建设成果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依托重点建设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进一步优化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立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5个。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申报符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前瞻性、应用性专业,获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17个本科专业,对应用化学等9个老专业进行了改造升级,停招和减招了公共事业管理等15个专业,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有力支撑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把握转型发展关键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按照打牢基础知识、突出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分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关于制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完成了5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作,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大类44个项目。注重将行业标准引入到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将技术标准引入到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将执业资格标准引入到人才规格和人才标准,以此研究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并牵头制定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抓实转型发展核心
近年来,学校围绕转型发展,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联合办班”培养模式。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了“隆平班”、“德力班”等38个特色冠名班,在校学生3000余名,力争五年内实现所有应用性专业企业冠名班全覆盖,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学校利用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和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学校现已与美国、韩国等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2+2本科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理念,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统筹安排校内外和课程内外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独立设置实验和实习实训课程,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自此基础上,学校改革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转型发展细节,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使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岗位实际需要、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学校通过增加过程考核权重,实施多元化考核,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将其考核结果计算入总评成绩;在相关二级学院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将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获奖、创业活动及文学创作等代替毕业论文。
同时,学校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形成了互补性强、覆盖面广,融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校内外“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开放实训基地)7个,校内实践基地39个,校外实践基地148个,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集聚转型发展力量
教师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应用型专业教师“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素质培养,大力推行“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双能型”教师等级考核认定办法,举办教师实践技能大赛,鼓励和支持应用型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技能。2009年以来,学校共有326位教师经过认定具备“双能型”教师资格,还从企业与科研机构聘请了266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2015年学校全面推行了以学生宿舍为单元的本科生导师制,首批385名专业课教师和管理干部被遴选到导师岗位,做到了2015级新生宿舍导师全覆盖。本科生导师成为辅导员、班主任之外一支重要的学生教育培养力量。本科生导师的施行,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双能”素质培养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转型发展集聚了力量。
注重应用科学研究 提升转型发展效能
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导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学校与地方相互协作的良性互动新局面。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为有效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学校组建了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并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成立若干研究所(研发中心),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协议9项,与省内外有关企业签定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160多项。
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建立起了以促进开展应用型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学校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一线调研筛选课题,并通过科技特派员、兼职脱产等途径,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目前,校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覆盖率达到很高水平。2015年学校应用性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全年获批发明专利35项,位居全省综合排名第66位,高校排名第10位;以学校教授、博士为首席专家,校企联合申报并获批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4项。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学校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发展后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积极顺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构建了体系完整、机制配套、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近年来,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开展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9支创业团队成功入驻创业园。有多个创新创业团队获得全国性奖项,KAB创业俱乐部蝉联“全国十佳”称号。
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汲取转型发展经验
学校将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作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抓手,先后与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台湾地区等24所应用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国外8所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目前,学校已获批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和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4个,项目数位居安徽省高校第二位。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连续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创业学生苗娟等人和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获得者杨俊森,受到了国家领导的接见。毕业生李晓军还获“杭州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2013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了教育部专家进校实地考察与评估,对学校围绕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学校走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特色之路。
(责编:汤帅)
本文来源: 安徽科技学院
12.05.2016 19:06
喜报:我校学子唐君瑶获大运会金牌
8月5日,成都大运会进入女子重剑团体赛争夺。合肥学院
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系列报道之八——赴合肥、绍兴、宁波重点企业走访交流
7月12日至29日期间,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