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陈孝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09.06.2014  12:33

     4月17日,星期四,14-23°C

              5:20,喂药100ml

                6:05,喂食米饭、蛋白粉400ml

                8:10,喂食米饭400ml

                14:20,喂药100ml………………

              20:10,喂食奶粉、米粉400ml

                进食计2700ml,排尿计2530ml

                陈孝龄老人每天都这么记录着。

              从2008年初老伴因病卧床开始,陈孝龄把照顾老伴的每一件事都用本子记下来,已经记了厚厚的几本了。今年已经78岁的陈老说:“这也许是因为以前工作的习惯吧,想更好的照顾老伴就必须记录好每天的进食和排尿。

病魔:无情的袭来

              陈孝龄老师和叶如美老师在退休前,分别在我校电子显微镜教研室和营养与食品教研室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退休,本应安度晚年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叶老师被查出颅内中动脉瘤,那个年代技术有限,就进行了夹闭手术的保守治疗,同时将右侧颈外动脉进行结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侧颈外动脉供血对于大脑显得有些吃力,叶老师时常出现行动不稳的状况。在2007年8月的时候,叶老师一次失足摔倒,致使颅内出血。好在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

              术后叶老师的恢复情况一度还比较理想。但开颅手术的后遗症———癫痫———一直不断侵扰着这对老夫妇。一年之内6次发作,虽奋力抢救,却依旧给神经带来了许多不可逆的损伤。也正是这样的损伤彻底的击倒了叶老师。神经系统的损伤,让叶老师渐渐的失去言语能力和吞咽能力,只能长期卧床。不得已,陈老选择给叶老师插上了胃管和导尿管。年已古稀的陈孝龄独自承担起照顾护理老伴的重任。

学习:躺着也要让她过得舒服

                老伴插了胃管之后,只能进流食。为了给老伴均衡营养,陈老开始自学营养学。一本厚厚的《临床营养学》已经略显陈旧,但是陈老也正是依靠这本书的知识在努力给老伴最好的。“虽然我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也努力让营养呈现出理论上的金字塔的配置。”陈老说。卧床病人的另一个天敌就是褥疮。陈老怕自己的老伴会得褥疮,每天都在尽力的帮她翻身,擦拭身体。“每天夜里最少也要起来两遍给她翻一下身,这样她才能更好一点,更舒服一点。”陈老面带微笑地拿起那本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内科护理学》说,“这些我以前都不会,也不放心请护工过来,就慢慢的学,其实也不是很难。”刚开始,每次更换胃管和导尿管都是拨打120,用救护车送到医院由医生更换。陈老觉得对于已经卧床老伴来说,每次去医院都是一次磨难。陈老就开始自己学习插拔胃管和导尿管,现在陈老已经能熟练的为老伴插拔胃管、导尿管,免去老伴每次去医院的折腾。

              看着躺在床上的老伴还在不时的受到癫痫的侵扰,陈老也为此多方请教学习,努力减轻老伴的痛苦。“每次犯癫痫,总是不能及时抢救,因为我年龄比较大,住的楼层也比较高。每次老伴发病拨打120的话都要半个小时左右才能到,等到了医院差不多都要40分钟,耽误了抢救。”陈老满脸惋惜地说,“后来,我就请教了急救医生,问他们用什么药。然后就让医生给我开了些药放在家里,如果老伴发病的话就先给她打一针。

记录:且行且珍惜的生活

                从老伴卧床开始,陈老师的就开始每天记录老伴的病情和日常生活的状况。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却也每天都在记录着生活。早上天还未亮,就要起床,给老伴喂药。喂药之后,开始准备老伴的早餐,老伴只能吃流食,必须将之前做好的热开了,在冷到合适的温度才能给喂下。

              翻看陈老的记录本,发现他每天给老伴进食、进水、进药的时间都特别的规律。早上会在5点10分左右是第一次进药,一个小时后,,8点10分左右第一次进食……就这样,陈老每天记录着给老伴的6次进食、3次喂药、2次排尿的量,每天如此。呈现规律的还有对老伴大便的记录,一切都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陈老看着每天的记录解释道:“这些也许和以前的工作有关吧,也希望通过这些记录观测老伴的身体状况。比如说每天进食、进水的量与排泄量是否平衡,这样的数据让我放心。

              “猪肉6两,鸡蛋1斤4两,芹菜、西红柿……”,在隔几天的记录上会看到这些特别的记录。为了保证老伴的营养,陈老在每次做饭的时候都会将食材的量记录下来。“我一周才做一次,每次都做两大锅的。然后把部分放在冰箱里速冻起来,把部分放冷藏起来。这样每次吃的时候拿出来热一下就好了,会方便很多,这样进食也比较容易控制。

              这样的记录本,陈老已经有四五本了,记录了2000多天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伴的病情也有不乐观的一方面。“刚开始的时候,有人过来看她,她还都能记得,有时还能说上一两句。现在虽然还有意识,但是已经不是很清晰了。

              晚上8:20左右,给老伴喂完饭之后,陈老再帮她擦拭一边身子,才算完成一天的基本工作。这时的陈老却不能安然地睡下,因为每天夜晚还要帮他的老伴翻几次身。

生活:在希望中前进

                少年夫妻,老来伴。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已经让两位老人的感情变得愈渐浓厚。陈老一直陪伴在老伴的身边,即便有女儿的帮忙也不愿意出门,每天陪在老伴身边才是安心。陈老有时会给老伴唱以前的老歌,讲以前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伴随着陈老的每一天,“她现在还是有意识的,如果每天这样无声无息她会寂寞、会孤独。”陈老也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心声能不能被老伴听到,却每天都在坚持。周围的人时常听到陈老在家的“自言自语”式的对话,也都为这些所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老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了。在女儿的劝说下才雇佣一个护工帮半天的忙。“每次出门都是三件事情:取钱、买菜、买药。”陈老说道,“护工现在是每天上午来。每天上午我会有两三个小时候的时间,但是也只是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门。

              周而复始的生活中,陈老对于未来也是带有希望和期盼的。“这些事情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可以结束的,而是没有休止的,每天都有的。明天会有,后天还要继续做的,我希望,会有她突然好转的那一天……

                乌飞兔走,瞬息光阴,寒来暑往,不觉六载。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希望,希望明天是有朝阳,希望明天会有奇迹…… (学生记者 叶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