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足球伸出橄榄枝的互联网企业

25.06.2014  17:22

  自1994年实行职业化以来,虽然中国足球的整体实力一直没有提高,甚至还在继续下降。但是,投入却是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恒大进入以来,更是掀起了一场“烧钱”热,让很多以前在投入方面一直非常谨慎、非常理智的球队,也开始跟风,开始向足球砸钱。

  由于足球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经济状况好的时候,俱乐部对足球的投入就水涨船高。反之,则水落船低。

  对中国足球来说,虽然因为水平过低,没有能够象欧洲几大联赛一样,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那么敏感。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在谁来办足球方面,更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经济结构。

  众所周知,1994年职业足球创办初期,除体育行政部门、体育院校之外,主要是实体企业,如广州太阳神、上海申花、四川全兴 、吉林敖东、江苏迈特、沈阳六药等,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难觅踪影。而实体企业由于赚钱不易,因此,企业在投入时也会相当谨慎,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相反,无论是俱乐部还是球员与教练员,也都会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尽可能地给企业以回报。所以,那时的中国足球,还时常会给球迷带来一些兴奋点。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实体经济的天下。虽然此时的实体经济,无论在技术、品牌还是在实力、规模等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中国经济依靠实体产业做支撑的格局已经确立,也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兴起和膨胀,特别是暴利充斥整个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办足球之风也迅速在中国大地上刮起。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多数俱乐部的身后,都站着财大气粗的房企,直至恒大将其推向巅峰。而当年积极创办职业足球的实体企业,则一个个在房企面前显得弱不禁风。

  从这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实体经济,在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呈现出十分严重的疲态。银行不照顾,资本不青睐,投资者不重视。唯一可以证明的,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多数人都慢慢感受到,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中国经济是很难站得稳、坐得安的。

  而当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出现持续下行,以及房地产市场面临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日子也开始一天如一天后。当年兴致勃勃投资足球的房地产大佬们,如今也开始遭遇无法运转的尴尬。杭州绿城的宋卫平,急吼吼地等待将球队卖掉。可惜他的老乡马云又偏偏不给他这个面子,而是直接入股广州恒大;大连的赵明阳,不可谓是一个对大连和足球都有着深厚感情的汉子。可是,如今也面临着不得不忍痛割爱的局面。

  而这一刻,向足球伸出橄榄枝的,不是实体企业,也不是其他企业,而是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更直接地说,就是电商。首先是即将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在经历了与杭州绿城的短暂缠绵以后,突然投入到广州恒大的怀抱。而另一家知名电商企业,据说也与大连阿尔滨基本谈妥。而其他一些知名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也不排除会进入足球领域的可能。一时间,足球界也乾坤大扭转,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隐退,而风头更劲的互联网企业,则直奔足球界。

  虽然目前的中国职业足球,特别是中超,仍然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但是,随着阿里加入广州恒大以及大连阿尔滨即将易主知名电商企业。那么,谁也无法保证,它不会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中国足球界的滑铁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的格局,已经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大目标下,开始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摆脱被房地产业的绑架,而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除电商企业开始触球之外,实体企业也能够夺回被房地产开发企业抢占的地盘,重新进入足球领域。笔者这样说,并不是希望实体企业也像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样来为足球烧钱,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开始,表达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成果。如果实体企业一直游离于中国足球之外,说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显然,这才是我们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责编:蔡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