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都市木作人”:他让木头“活”起来(图)
凡本报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他叫三生,他让传统的木匠工艺有了新玩法。
三生制作的木手镯很畅销。
瓶子里装的都是木屑,用于装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今天,我们要走近“都市木作人”三生的世界。他的手艺虽传承于中国传统的木匠工艺,但是在这个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又引进了很多新玩法。从手艺的学习、作品的销售到木艺体验课的开设,都离不开借力互联网。
初打量:工作室里,摆满木质作品
日前,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探访了三生的木艺工作室。走进宿松路上一个小区一楼一户的那扇门,里面是个花木葱茏的小院子,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善水别院”四个字。再往里走,是一个并不大的房间,里面全是木质的家具和摆件。工作台前,一个女孩正在仔细地打磨着一个木手镯,三生在一旁指导着。看见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他笑着说:“这是我木艺体验课的学员,正在这里做作业呢。”
趁着这会功夫,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仔细打量着家具和摆件。一个小台子上,放着一排颜色各异的粉末,这都是从不同木头上磨制下来的木屑;一个橱柜里,放着一排圆形木块,是一组加工成手镯的原木材料;工作台上更是摆满了各种工具,从各色砂纸,到木锉、刻刀、曲线锯、台钳、手钻……林林总总有二三十种。
女学员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她已经做了整整一个下午,手镯的打磨工作却只做了一半。“老实说,持续打磨三四个小时真的挺累的,但是好像有瘾一样,觉得非常有意思,手就停不下来了。”三生则补充说:“她说的‘瘾’,指的是木艺工作本身的魅力,我当初也是被它吸引,走上这条路上的呢。”
忆过往:偶然迷上,木艺成了主业
三生把自己做的事情叫“木作”,他解释说,虽然技艺上师承中国传统的木工手艺,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自己资历尚浅,算不上是一个专业的木匠。“三生”本名叫张相卓,1988 年出生于宿州,毕业于安徽广播影视学院艺术设计系。大学毕业后,他进过外企和电视台。几年前决定辞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装修工作室的时候,原本就有美术和设计基础的三生自己动手做了很多家具,就此接触木艺,上了瘾。
用过的工具都没有丢,锯子、锤子、砂纸等干精细活的工具也越买越多。装修完了,这个“木艺瘾”还没过足,三生就继续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看了很多木工方面的书,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还上网查找资料、交流经验。很快,他的东西越做越好。在木艺群里晒出的作品,经常被人叫好。
“最初我只是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工具和制作过程,没想到第一次就有人出价要买。朋友圈里都是熟人,我不好意思收钱,所以送了不少东西出去。”三生说,渐渐的,有人开始找他订做,他便开始多花时间去尝试,一来二去,成了现在工作室的主要业务了。“现在我不是缺订单,而是完不成订单。可能是因为我做东西太追求完美,而要做到让自己完全满意,很耗时间。像一个木戒指要做一天,木手镯要做两三天,再大一点的就更费时间了。”
谈未来:传递理念,不断精进技艺
“可能现在宜家和一些日本的品牌提倡极简主义风格,很多人就以为极简主义是舶来品,其实恰恰相反,极简主义是中国手工艺中非常传统的东西,早在宋代就曾经流行过,只是到了明清才开始讲究繁复精巧。”三生以木手镯为例,“我也比较追求极简主义和自然主义。比如,如果上漆,它会显得更华丽,但是我从不上漆,因为这种比较好的檀木跟皮肤接触后,它是会变色的,木纹也会有变化,让人感觉人在‘养’木头,而不是戴着一个冷冰冰的首饰,这也是木头相比金银珠玉等材料而言所独有的特点。”
除了售卖作品,三生还开设手工体验课,每月教授学员做一些简单的木艺作品。“我想把自己的木艺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那就是做有格调、有品位、清晰自然的作品。木艺有它自身的魅力,不用我多宣传,很多新学员都会变成老学员,一次又一次地来学习。”
“其实像我这种城市独立手工艺者的出现,都是网络催生的产物。我们从学习手艺、制作到销售产品、开体验课,都离不开网络。”三生说,虽然自己的手艺跟那些学习数年才能出师、能打家具的老木匠不能比,但是老木匠离城市白领是比较远的,“只有我们这样,知道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的需求,能够做出他们喜欢的小东西,再用他们所熟悉的方式传播信息,才能靠着这门手艺在城市里活下去。”谈起未来,三生说自己还要不断精进手艺,做出一些更能体现自己理念和情怀的作品。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王俊/文马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