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皖西名镇苏埠镇
本网讯 马宜民报道 苏埠镇位于大别山南麓,是淠河出山入淮的第一镇,自古以来就是大别山口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有着“小南京”之称。苏家埠的繁荣,缘与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是一位姓苏的人在淠河上摆渡,人称“苏家渡”。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大批竹木茶麻在此集散、转运,于是渐成码头、商铺,由苏家渡而最后定名为苏埠镇。
近日,记者随苏埠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苏埠老街,寻找这个历经千年沧桑古镇的散落记忆。斑驳的墙壁沾满了青苔,青石路,灰砖墙,老式的铺板门,破旧的房屋岌岌可危。苏埠老街的经济显然已经消退,但古镇繁荣的风韵犹存。
在老街的一处老房子,门头上依稀可以看到军烈属旅社的字样,走进这所老宅,四合院,木质楼梯,深深的庭院,斑斑的墙壁,印证着当初的热闹和繁荣。镇退休老干部罗开成向我们介绍了这所老宅的历史。这个地方,是当初江苏八大家商号,在这里统一办的会馆。会馆是搞什么的来,就是麻上市的时候,他们来人在这里收麻,来人就是要住,麻收好以后,顺着这个河往江苏运。解放后,1950年华东军区五支队,在这儿驻扎过的。作为营房,也做过医疗室。五支队搬了以后,苏埠镇政府在这儿办了一个军烈属旅社,就是集体性质的。后来旅社解体后,职工们就住在这一块。
在另一处旧宅,据说是清朝首任巡府刘铭传的儿子刘春府,在清朝末年时期买的房子。开当铺的,解放后,房子被当地汪姓买来了,买来居住,现在还是汪姓居住。这里还保存着当年的旧貌,算下来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苏埠的老街,据镇志记载,起源于宋朝。明清这个时期比较繁荣,清朝得到顶盛时期,当初我们这个街商贸繁荣,有一句俗话说,卖的东西到苏埠能够卖掉,从别的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到苏埠能够买到,商贸繁荣,沿街店铺一个挨一个。主要有这个杂货、百货、还有一些手工产品。解放以后,一直到80年代初,这个老街还是繁荣的,百货公司、老十字街,人民银行等古迹一一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繁华。石板冲、青山、韩摆渡,城南,都有到这儿赶集的。而今,老街上的人很少,大部分沿街道的店铺和居民都关着门,很少有人居住。偶尔能遇到一家商店,但里面的光线都不是很好,显然生意清淡。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对街道曾经的繁荣记忆犹新。
漫步在苏埠老街,看着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房屋;面对烟熏火燎、铺板班驳的店面;踏着青石板上辙印深深的街道,令人 油然生发思古之幽情。1985年以后,随着开发新街,老街经济逐渐萧条。苏埠镇政府为了传承文化,制定了老街保护性开发的规划,决定把东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以老十字街为主线的周围古街巷都保留下来。
千年老街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现在,如今,苏埠镇新城作为老街的延续,充分利用千年古镇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五纵五横”的棋盘街,林立的各种专业市场林,现代化的街道——世纪星城,各类专卖店的进驻。昔日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房屋,人声鼎沸,车来船往的繁荣场面犹在眼前,新的苏埠镇正新的起点上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 王向荣 李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