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符合市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0.04.2015  09:57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型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命题。基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从发展途径、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推进措施等方面,应紧密结合实际,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规划统筹引领

        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战略定位,推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规合一”,实现“多规融合”,力求达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布局合理、规模相配、定位相符、功能相适。突出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可以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域理念、分层推进的实施路径,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而形成人口聚集,防止城镇化变成“空心化”。优化城镇化布局。我市主城区城镇化率较高,但所属四县一市城镇化率差距较大,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因此,重点应放在城市副中心上,尽快编制《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重视对集镇和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并与城乡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性规划相衔接。体现尊重农民意愿。本地就业,并可享受与城市一样的生活,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是多数农民的愿望。要推进就地城镇化,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近就业和安家落户,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注意保护村落文化。古村落是过往民众生活的载体,是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载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古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古村落文化传承遇到了危机。因此,要提升规划理念,在空间形象和特色塑造上下功夫。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强化产业支撑

        城镇化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城镇化本身,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字就是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避免传统工业化道路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要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被称为“最大就业容纳器”。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旅游业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发挥旅游引领作用,重点打造“环湖十二镇”,形成旅游消费聚集、人群聚集、产业聚集,使环巢湖旅游与城镇化建设联动发展,融合推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起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口,为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采取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发挥主城区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出台政策引导四个老城区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退二进三”, 鼓励把那些有市场、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搬迁至县域、镇域发展。支持县域发展特色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引导大项目落户县域,积极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打通市、县快速通道。尽快实施通往长丰、巢湖和庐江的国省干道的升级改造,提高道路建设标准。注意做好沿线城镇与干道连接线的配套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构建便捷快速的农村交通网络。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提供无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以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中现存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让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不仅“”,还要“”,避免“空心化”。调整优化教育布局。从现实看,教育是最受关注的公共资源。建议政府把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按照城镇化布局和要求,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通过城镇化让农民子女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提升医疗和文化服务。巩固完善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重点,乡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