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皖企沉默失金 99%境外涉税“不告状”
越来越多皖企开始接受境外国家产业招商政策抛来的橄榄枝,但在境外遭遇税收杀威棒时,却很难自我维权。昨日,在省城召开的“合肥市政府支持走出去企业发展税收论坛”上,记者了解到,99%安徽境外企业遭遇涉税困境被动消极不告状,对此,合肥市将率先探索建立税企直通车制度。
省城“走出去”企业达119家
“走出去”企业在省城合肥通过5年发展,无论从数量和体量两方面来看,实现三级跳跃。截至今年4月,在合肥市国税局登记的走出去企业达119家。“合肥‘走出去’企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在境外成立子公司或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新建企业、跨国并购、对外设立办事处等;还有一类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或提供劳务、技术转让、文化交流等。投资类型主要有矿产开采、贸易投资、生产企业、研发设计等。”合肥市国税局局长袁先柏表示。
99%皖企境外涉税“低头避让”
走出去对省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另一个稳定产能出销渠道,但多数安徽企业利用双手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之时,却很难通过双手维权。
袁先柏介绍,“走出去”企业对涉税政策了解欠缺,境外维权意识较薄弱,大部分企业对有关“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如“走出去”企业税务登记、出口退税政策、税收协定相关政策的规定缺乏了解,潜在的税收风险较大。
安徽省国税局国家税务管理处副处长宋健称,根据我国与9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税收协定,以及和香港、澳门签订的税收安排,我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可享受优惠税率和减免税。2014年全省“走出去”企业400多家,其中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管辖的企业约占60%,但到国税机关申请开具证明的企业,全省仅5家,其中合肥市只有2家。同时,已在境外缴纳所得税、境外所得间接负担所得税、税收饶让抵免税额,可以抵免其在国内应缴纳所得税,但遗憾的是,从全省调查最新调查结果看,安徽省仅有一家企业就国外所得回国纳税并获得1万元的抵免税额。
宋健还表示,为避免走出去企业受到对方政府税收歧视,除纳税国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外,还可以选择向国内税务机关申请启动相互协商程序,特别是税收重复征税等问题,在税收协定规定期限内可以向省级税务机关提出,但这么多年来,安徽仅有1家企业,向安徽省国税局反映在国外被当地税务机关罚款事宜。
合肥将探索建税企信息共享平台
一带一路政策发展战略将给更多皖企提供出国抢市场的黄金季,在论坛上,安徽税务部门以及大学专家学者针对皖企未来走出去也提出一系列建议。
合肥市国税局局长袁先柏、合肥市地税局局长邢孝鸿均表示,目前合肥正在探索建立企业走出去税企直通车系统,通过该平台实现企业信息查询、涉企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通过“走出去”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分析运用水平;建立完善“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活动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主动登记和备案制度,更有效地提供针对性税收服务、税收援助。
建议
应该进早设立“走出去”企业税收服务中心
境外皖企数量越发壮大,安徽应该趁早设立“走出去”企业税收服务中心,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安徽省国地税、省商务厅等部门联动机制,提供“走出去”企业报告、备案、税收协定、相互协商程序处理等综合“归口”服务;与此同时,编制税收服务指南提供信息服务,针对我省“走出去”企业目的地国,编制税收服务年度手册,内容可以涵盖安徽省境外企业投资情况、目的地国税制、税收政策;国际税收协定;税收筹划安排等内容。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管治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