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历史
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一l万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蒙昧时代。170万年前的 元谋人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头工具,比较简单粗糙,就质地而言,早期以易于加工、质地较松软的砂质岩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距今40一50万年),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也有绿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早在3万年前,峙峪人所制作的一件石墨饰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例证。距今1.7—1.8万年山顶洞人,石器加工比较精细,且已经出现 装饰品,如钻孔石坠、穿孔小石珠、砾石等。同时还发现一枚骨针,说明已懂得用兽皮缝制衣服。距今7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有选料和加工具有相当水准的玉块、玉环、玉璜等各种玉器。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除了个人使用的简陋劳动工具和贴身 装饰品外,还有生产用品、装饰品和祭器。
石器是人类对 自然石形态改变的结果,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地、能动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石器的制造经过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进而到定型化、艺术化的过程。旧石器时代,石器 外形简单粗糙,多为利用天然石块或河滩软石稍加打制就用于生产。后来随生产的发展和所需的不同,种类繁多的石器相继出现。石器在材料选择上由自然石块到普通石材,由软质石料到硬质石料,由单一石种到多石种,由普通石种到优质石种,直到玉石、宝石。并由重 外形到重质地、重色彩,各种优质石种相继被发现、被应用。不难看出,石器的多功能、多样化与定型化,石料选择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寻觅石材,是经过长期选择和实践的结果。同时,“石器的多样化与定型化,是历经亿万次实践而形成的最佳外观形式,这种最佳的外观形式萌生美的雏形”。因此可以确定,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活动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春秋时代。据《 太平御览·阙子》载:“宋之 愚人,得 燕石于 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 大宝,周客闻而观焉。”其实,远在此前的商、周时代(公元前廿世纪),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据史料载:周 武王伐纣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 佩玉亿有万八”。而《 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 说文》云:“玉,石之美者”,这就把玉也归为石之一类了。于是奇石、怪石后来也常跻身宝玉之列而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上贡物品。《 尚书·禹贡》曾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显然,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边“浮磐”都是作为赏玩之物被列为“贡品”的。很可能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 天然奇石(而非宝玉或石雕、石刻制品)为观赏对象的可移动玩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园圃(早期园林)的出现,赏石文化首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秦、汉时代古籍、诗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 秦始皇建“ 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汉代“ 上林苑”中,‘点缀的 景石颇多。即使在战乱不止的 东汉及三国、 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东汉巨富、大将军 梁冀的“ 梁园”和东晋顾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罗奇峰怪石。南朝 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块 景石,还被赐以三品职衔,俗称“三品石”。南齐(公元五世纪后叶)文惠太子在建康造“ 玄圃”,其“楼、观、塔、字,多聚异石,妙极山水”(《南齐·文惠太子列传》)。1986年4月,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朐发现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将军长史崔芬(字 德茂,清河东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画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为描绘古墓主人的生活场面,内以庭中两块相对而立的 景石为衬托,其石瘦峭、鼓皱有致,并配以树木,表现了很高的造园、缀石技巧。这幅壁画,比著名的唐朝 武则天章怀太子墓中壁画和 阎立本名作《职贡图》中所绘树石、 假山、盆景图,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见, 中国赏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的 东汉便开始在 上层社会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纪),已达相当水平。
公元六世纪后期开始的 隋唐时代,是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 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是 隋唐赏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开创了 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个新时代。曾先后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纪初、中叶)手下担任过宰相的 牛僧孺和 李德裕,都是当时 颇有影响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 李德裕建“平泉山庄”,其中的怪石与奇花异树在当时就极负盛名,号称各地奇石“靡不毕致”,而奇石品种之多,仅有名号者既达数十余种。 李德裕“平泉山庄”和诗人王建的“十二 池亭”在造园艺术和 景石,点缀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大诗人 白居易不仅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 太湖石记》更是反映唐代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准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绍了古代赏石品级的分等情况。他首先记述了好友、逐相 牛僧孺(封号“奇章郡公”)因“嗜石”而“争奇聘怪”,以及“奇章公”家 太湖石多不胜数而牛氏对石则“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情形,接着称赞了牛僧孺藏石常具“ 三山五岳、百洞千整……尽缩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最后还介绍说:“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乙之中,丙之下’……等。在 白居易眼里, 牛僧孺实为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
责编:李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