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四大平台”——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将服务保障“三农”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稳步增加、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据统计,2014年仅直接用于农林水支出资金就达502亿元,为全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粮食喜获“十一连丰”(粮食总产683.2亿斤,居全国第6位),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16元,增长12%),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起到“压舱石”作用。
罗建国称,为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以四大平台为重点,以点带面、牵引推动:
一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重点,支持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清单。2014年,安徽进入了全国3个整省(四川、山东、安徽)推进土地确权颁证省之一,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省以上财政累计投入3.6亿元,按照15元/亩标准,对首批开展试点的20个县2400万亩土地给予补助,实现良好开局,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为下一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支持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核实、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等工作。
二是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重点,支持农业生态建设。为加快生态强省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计划5年时间新增1000万亩造林。省财政每年切块安排5亿元,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对各地造林给予补贴。同时,统筹省级森林长廊建设和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资金等相关资金,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政策资金叠加效应。2014年,省市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62亿元,完成新造林226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合肥、安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三是以小型水利改造提升为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深受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欢迎,也一直是农业薄弱环节。2014年起,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将其纳入民生工程。2014年,全省财政部门在推动“四个同步投入”上做文章、下功夫,即坚持同步政府与社会、专项与整合、省与市县、工程与运管等投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83亿元,资金放大近一倍,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全年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6.6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20.41万亩、实施生态综合治理15.5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7亿公斤。
四是以中心村为重点,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是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决定,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和管理创新“五大工程”。财政部门根据年度建设任务,围绕“专项安排一块、整合涉农资金一块、引导社会投入一块”的思路,2014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41.1亿元,整合3大类43项涉农资金共计82亿元,引导社会资金118.3亿元,投入美好乡村建设。全省第一批586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710个中心村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