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财力“用好”更重“管好”——加大资金统筹,优化资金投向,强化资金监管,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钱从哪来?
——发挥财政 “撬动”作用,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徽派民居错落有致,虬溪穿村而过静静流淌,老石板路和鹅卵石路构筑的步道沿溪蜿蜒而上。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杨干村,宛如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立体画。村支书陈亮告诉记者,杨干村是省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财政资金投入带动村民自筹资金、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提升了村容村貌,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建设美好乡村,投入是关键。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42.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8.3亿多元,吸引社会资金超过65.3亿元。自2012年我省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截至去年末,省市县财政共投入超百亿元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超过200亿元,美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一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案例在江淮大地不断涌现。
全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强调,要有效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大力撬动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格局;加大相关资金整合力度,研究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清单,压实县级政府在涉农资金整合中的主体责任,集中力量办急事办大事。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财政部门要带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支撑投入机制,全力以赴把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资金管理工作做好。 ”省财政厅3负责人说。
今年,我省将继续落实好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督促指导市县财政部门,调整和创新理财思路,足额落实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省财政将会同相关部门,谋划涉农资金整合思路,深化完善整合机制,压实县级主体责任,推进以县为主的涉农资金整合,做到应整尽整。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金融、产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钱往哪投?
——“村民自己说了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田野变田园、旧宅变新居、村庄变社区,受益于美好乡村建设,天长市铜北村“华丽转身”。铜北村所属的铜城镇是我省仪表光电缆生产的传统强镇,该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好产业规划,加大财力引导,推进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亩产值成倍提高,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农民收入逐年递增。
“美好乡村建设,要干什么,村民自己说了算。 ”肥西县高店乡王大郢村村民自治理事会会长周后情说,美好乡村资金使用注重倾听民意,发动群众参与,中心村的建设内容是集合全体村民意见定下的,都是围绕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实事展开,农民实打实地受益。“美好乡村建设,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 ”
据了解,在美好乡村建设开始时,一些地方乐于修建“容易看得见”的墙壁、道路、广场等设施,却忽略了农民急需的安全饮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不容易看见”的设施建设。省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地方暴露出的浮躁倾向。
“围绕百姓急需,整合各路财政资金,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也拉动了经济增长。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更多的百姓富起来。同时,这也是“定向精准投资”,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形成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今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突出支持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美好乡村建设。指导各地立足当前,加强改水改厕和垃圾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科学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内容,重点投向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促进农村宜居更宜业。
钱怎么管?
——坚持“阳光操作”,以绩效为导向健全分配制度
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是皖西地区典型的山地型村庄。为把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该村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建议,并把村民最关心的建设重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乡村风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和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策略,整合使用各方资金注重公开公示,不仅让村容旧貌换新颜,也大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美好乡村建设资金规模大、来源渠道广、涉及部门多,保障这些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是贯穿美好乡村建设全过程的重要方面。
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凤台县强化资金运行过程的监管,对整合用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所有项目资金,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金寨县强化整合项目工程实施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不准违反部门项目管理规定,坚决杜绝擅自调整规划及增减工程量,严禁乡镇、村干部和村集体组织参与、插手项目工程建设;以村民为主体,制定村规民约,积极探索以奖代补运营机制,彻底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成果持续利用。
近年来,省财政厅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涉农资金整合、社会资金引导及工作评价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方法,指导各地加强资金管理,资金分配坚持“三结合、一公开”,即与美好乡村建设任务相结合、与中心村规划相结合、与绩效评价相结合,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实行公开公示;资金管理坚持“三专、两制”,即对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财政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资金使用实行绩效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评价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安排挂钩,确保资金分配科学、管理规范、使用高效、群众满意。
省财政厅提出,加强阳光操作,对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度及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各级要全面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资金监管,不定期对各地专项资金落实、涉农资金整合、财政资金监管等相关工作开展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一线监管的职能,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资金运行全程监管。组织开展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绩效考评,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
来安县孙桥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苗木和水产养殖特色农业2000多亩,实现规模化种粮8000亩,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