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昆虫,生活和军工都离不开
07.05.2015 13:28
本文来源: 林业厅
你可能对食用昆虫心存恐惧,却可能吃过蚕蛹和蜂蛹;你可能对观赏昆虫感到困惑,却一定听过婚礼放飞蝴蝶;你可能对胭脂虫一头雾水,可它的红色素是生产高档口红的首选;你可能对紫胶虫完全陌生,可它在军工、电子、医药领域大有用场。
这些是资源昆虫,和一个机构有关。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我国非木质特色森林资源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机构。所长陈晓鸣说:“资源昆虫学,是将昆虫作为生物资源研究和利用的学科。”
紫胶资源
一项研究持续了60年
今年是资源昆虫所成立60周年。
1955年,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省景东县成立紫胶工作站,1961年划归林业部,1988年改称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资源昆虫所从紫胶起家。
紫胶是紫胶虫寄生在植物上的天然分泌物,具有粘接、绝缘、防水、抛光等作用,在化工、军工、电子、食品、医药生产中广泛应用。
世界紫胶生产国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中国紫胶生产主要分布于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八省区。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我国解决了紫胶生产技术,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紫胶质量差、产量低、加工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军工、电子等特殊行业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资源昆虫所围绕“紫胶高效培育与精加工技术体系创新集成”开展了专题研究,先后受到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林业局等30余项项目资助。
如今,中国紫胶研究已领跑世界。
资源昆虫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紫胶虫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国内外9种紫胶虫10个品系和256种寄主植物,发表紫胶虫新属1个、新种8个;筛选出4种优质紫胶虫,使我国紫胶虫生产种从1种增加到5种,产区扩大了1.5倍,年产量从立项之初不足150吨提高到3000多吨。我国紫胶加工技术步入国际领先行列,取得13项加工关键技术(17项专利),扭转了优质紫胶依赖进口局面;研制出精制漂白胶和水果保鲜剂,使国产水果保鲜剂从无到有,年产3600吨,占国内市场一半以上。
资源昆虫所副所长石雷说:“以前我国从印度、泰国进口优质紫胶,如今每到紫胶收获季节,印度、美国的企业上门坐等收购。美国企业还在昆明设厂,生产以紫胶为原料的食品保鲜剂。”
项目综合效益巨大。
仅近5年,项目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实施以来,当地紫胶林地面积从不足80万亩增加到217万多亩,紫胶培育受惠农民14.5万余户,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5亿元。
资源昆虫
一个领域以小可搏大
除了紫胶,还有白蜡。
白蜡是白蜡虫寄生在植物上分泌的天然生物蜡。虫白蜡仅产于我国,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军工、电子、轻工、化工和高级化妆品生产和包装,在亚、欧、美和非洲市场十分紧俏。
虫白蜡的生产已有千余年历史。目前,国内市场年白蜡需求量为500吨,国际市场为5万吨,而我国的年产量不足200吨。陈晓鸣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白蜡生产过程中,一直沿袭“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模式,即幼虫在高山生产,异地运输,到低山地区泌蜡。目前,这种模式已被突破。资源昆虫研究所探索出新模式,同地产虫泌蜡。
同样神奇的还有五倍子。
目前,我国五倍子年产量为5000吨-10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五倍子深加工产品超过100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亿-10亿元。
资源昆虫所的研发和推广,改变了五倍子野生野长的生产方式,五倍子单产从原来的每亩15公斤-20公斤提高到30公斤-50公斤。
还有胭脂虫,还有蛋白昆虫、观赏昆虫、药用昆虫与昆虫生物技术。陈晓鸣说:“特色生物资源培育研究与开发,这是资源昆虫所的优势学科。”
目前,资源昆虫所已成为我国昆虫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建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还首次发现了昆虫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昆虫细胞库,保存有30余株昆虫细胞系;收集和保存了300多种食用昆虫、200多种药用昆虫。
寄主植物
一种食材和一片绿荫
人要吃饭,昆虫也一样。
元江热区试验站,是资源昆虫所蝴蝶养殖基地之一,实现了20多种蝴蝶的人工养殖,成就蝴蝶工艺品、婚礼放飞蝴蝶等新型浪漫产业。
试验站的院内,分类种植着蝴蝶的寄主植物,那是它们的食物。
试验站有许多不被外界所知的树木,儿茶、久树、雨树……是作为紫胶的寄主树引进的。这些植物的原生地普遍高温,引进后种在干热河谷区。这些树的引种、驯化和推广,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0世纪60年代开始,资源昆虫所从寄主植物培育开始,逐步发展出一个特色学科,恢复生态学。他们在干热河谷地区开展了木豆、金合欢等寄主植物造林,筛选出20余种适生植物,总结出一整套综合配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从30%提高到80%以上。印楝、辣木、木豆、金合欢等一批植物和昆虫的培育,建立了特色生态经济林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陈晓鸣很自豪:“长江中上游流域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整治,这是资源昆虫所的又一个优势学科。”
未来发展
一番积累求一朝突破
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很奇妙。
儿茶是从印度引进的,在印度是紫胶虫的寄主树。可是,引进到中国后,紫胶虫死活不上树,当然就谈不上生产紫胶。
科学的规律,总是在不断探索中突破。
与其他昆虫和寄主树“散养”在户外不同,胭脂虫从秘鲁引进后仍生活在大棚里,处于“家养”状态。胭脂虫的寄主植物是仙人掌,完全适应当地的干热气候。可是,当地夏季会有持续的暴雨。如果在露天生长,雨水会把胭脂虫的幼虫从寄主植物上冲掉。
陈晓鸣说:“我们必须做好资源和技术储备,哪一天条件具备,技术上有了突破,我们就可以将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类似的储备,体现在印楝、塔拉、辣木、小桐子、余甘子、玛咖等特色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研究、利用上。印楝引种和保存了21个种源,推广20多万亩,成果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辣木引种和保存了14个种源,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玛咖的引种和成功培育,在云南形成了一个大的特色产业。如今,资源昆虫所已成为我国特色非木质森林资源的重要研发平台。
滇中高原试验站,目前已收集种质资源57种1235份,包括用材树种、观赏植物和资源昆虫寄主植物。在资源昆虫所,类似的试验站有5个,收集、保存着大量珍贵资源昆虫和植物种质资源。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7.05.2015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