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期待国家政策因地制宜有所倾斜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6月3日讯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除了“油好”,侯小克实在想不出其他词。这还是她从镇退耕还林工作组听来的,油好价格才高。
于是,这位农村妇女毫不犹豫地将自家10亩退耕地全种上油茶。
侯小克生活在贵州省盘县柏果镇东风村。退耕前,她和丈夫靠10亩陡坡耕地的收入喂猪、养鸡,再卖这些家畜家禽供孩子上学。一年到头,只够维持生活。
“退耕后,每年有240元补助,连给5年。我还套种了大豆,这也是一笔收入。”5月15日下午,侯小克正在村委会帮忙,她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以前在玉米地套种大豆,只能收两化肥袋子,油茶种得稀,大豆收入能翻一番。”
“到底多重,我也不知道,反正能卖500元。”侯小克不清楚化肥袋子的容量,同村的李彩芹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产品售价影响到的生活,才是她们关心的重点。”盘县林业局总工程师李宗华有多年农村工作的经历,“农民不求别的,吃饱穿暖奔小康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第一轮退耕还林改变了他们生活,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则要帮他们实现愿望。”
在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前,贵州就于2014年2月率先在全国开展了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摸底调查。同年3月,盘县林业局组织各乡镇政府、乡林业站和村委会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在全县进行摸底。
摸底结果出乎意料,全县25度以上陡坡耕地总面积为95.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竟多达60.6万亩,超过了总面积的63%。
盘县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的过渡带,海拔相对高差2130米。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等原因,陡坡土地大都被划成了基本农田,如一把梯子依墙而立,斜面皆为农田。因耕种特别困难,部分土地被农民弃耕。如不退耕,水土流失必然发生,农民的损失只会加剧。
可症结在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要求,退耕还林还草要严格限定在非基本农田内实施。
如果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同一片陡坡上的基本农田与可退耕地则犬牙交错,既不利于退耕后期森林管护,又不利于产业发展,更有悖农民意愿。
事实与政策有矛盾点,怎么办?
盘县按照《方案》要求,于2014年先选择可退耕地较为集中的地块实施退耕还林,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盘县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希望国家政策能因地制宜,逐步将陡坡耕地中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实施的决定以及准备“上书”的决心在县里引起很大反响。记者在柏果镇农户自愿退耕申请书上看到:赵云南,1.5亩;张朝松,1亩;严小书,0.5亩……全镇农民退耕意愿强烈,哪怕只有0.5亩也满怀期待。
羊场乡林业站站长周健告诉记者,小河村的一名农民就是为了“巴掌”大一块地,竟然和乡退耕还林工作组发生了争执。
这名农民希望把房屋后面一小块较窄的地也退耕还林,以享受国家政策。工作组则认为这块地距离房屋太近,林子长起来会影响房屋结构。
“我们理解农民的退耕意愿,但我们要考虑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周健说,“如果退耕还林的政策能对盘县有所倾斜,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纳入政策范围,下达任务再多一些的话,可能他就不会在意这巴掌大的地方了。”
5月16日,记者在羊场乡赶场坡村红花湾小河两岸的陡坡上看到,有的“耕地”窄小到没有一张单人床大,去冬退耕后栽植的刺梨长满了山坡。远处,第一轮退耕还林种植的杉木早已郁郁葱葱。
“新政策太好了。”李宗华说。新一轮退耕还林不仅不限定经济林和生态比例,允许农民间种矮秆作物,还特别强调了“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去年全县退耕还林总任务是3万亩,我们尊重农民意愿,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了油茶、刺梨和核桃;同时,也契合了全市开展的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李宗华估算,4年后,这些经济林都将进入盛果期,按平均每亩年收益5000元算,总产值可达1.5亿元。
“种植量不断增大,产品往哪儿销?”为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宗华专门带记者来到了盘县经济开发区。这里,几家林业产业公司相邻而立。
贵州天刺力集团办公室职员周川说,公司就是因盘县刺梨产业不断壮大而成立的,目前已建成刺梨果脯、刺梨原汁、刺梨酒以及刺梨健康品等多条生产线。为了保证当地农民的收益,公司还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价合同,带动了全县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不过,现在盘县刺梨的产量较少,所以,生产线还没能全面运转。”在生产车间,周川指着饮料的标准产能解释,“去年饮料的实际产量是2800吨,而生产线的标准产能是每年1万吨。”
周川希望盘县的刺梨年年丰收,退耕还林种植户们更希望有节节高的产量和收益。他们都希望扩大退耕还林的成果,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离开盘县时,沪昆高速两侧绿色葱茏、生机勃勃。万亩油茶产业带、万亩刺梨产业带、万亩核桃产业带的巨幅宣传牌吸引着过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