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购买社会服务协助投资审计带来的风险

16.07.2015  17:37

  购买社会服务协助审计是审计全覆盖新常态下完成审计任务,减轻审计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当前,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中介服务投资审计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协审人员的身份问题。

投资审计专业性强,从业门槛高,专业人才稀缺。特别是该市,从事投资审计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更是匮乏。为此该局购买社会服务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招标,中标单位多为外地机构。但在现实审计时,仍存在协审人员挂靠现象,部分项目出现外地协审中标,本地人员实际审核,或者是本地协审A中标,协审B的人员实际审核的现象。这种协审人员变换不清的现象,使得审核人员的组织约束和纪律约束如同虚设,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是审计资料的问题。

审计资料是审计的根本,投资结算审计项目更是如此。目前,协审办公地点不在审计局,在结算审计初审审核时,审计资料全部在协审人员手中。审计组长只有在协审单位出具初审报告并将资料送回时才掌握审计资料。在初审过程中,资料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出现。

对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审计建议:

一是建立协审专业人员库,加强对协审人员的管理,理清协审单位与其协审人员关系,使之一一对应,审计组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将审计通知书中的审计人员与协审人员库的进行对照,确保审计人员身份的真实性。同时应严格考核,对于出现挂靠等问题的协审单位予以处罚。

二是严格资料接收制度,做到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相对应,对于送审的纸质资料必须有对应的PDF电子文件,并按照纸质资料顺序制定目录,编排页码,防止初审时资料的减少、增加或者替换。同时增强问责,如发现协审单位私自变动审计资料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从重处罚。

购买社会服务协助审计正处于探索磨合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避免其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