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服务实体更有力
从今年开始,我省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由以前每年8000万元扩大至5亿元。这个专项财政资金,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引导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此举大大激发了企业投资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培育了动能、积蓄了后劲。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金融领域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牵引撬动效应,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大力支持实施“调转促” ,不断培育、涵养和壮大财源
——财政收入迈上4000亿元台阶,5年累计完成1.7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9月27日,123项2016年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下达。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承担的“城市轨道交通集中式节能交流电源系统”项目位列其中,获得经费支持150万元。“对我们中小科技企业来说,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是最强有力的鼓励。 ”联信电源董事长李多山说,研发需要长期投入,中小科技企业有更多的财政资金引导和支持,则能更好地成长,从税收上反哺社会。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手段,大力支持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强省建设,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五年来,聚焦实体经济,我省安排近100亿元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政银担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实施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聚焦投入增加,重点支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水运、民航机场和铁路建设,搭建省级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争取国开行贷款额度近1000亿元,全省公开向社会发布PPP项目172个、总投资1773亿元,以政府性投入带动投资增长。聚焦创新驱动,设立总规模达8亿元的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设立18只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4.7亿元,支持引导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一系列真招实措培育了财源,涵养了财源,壮大了财源。全省财政收入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五年累计完成1.7万亿元,年均增长14.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3023元提高到2015年的5785元。全省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跨越,2015年突破50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2万亿元,年均增长15.1%。
财税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5年来,县域财政发展强劲,涌现出64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区)
目前,全省2017年省市县三级预算评审论证正在进行。作为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省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市县三级预算评审论证制度,从预算编制源头抓起,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全省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省属企业全覆盖,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至160个,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占比提高到56.7%,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总体制度框架以及举债融资、债务限额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预算信息公开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预算追加管理全面严控,实现“预算一年、一年预算”。
5年来,营改增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逐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初步构建。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统筹支持了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政法经费保障体制、司法体制等其他领域重点改革。财政区域政策首次覆盖全省,首次通过注资方式重点支持江南江北集中区、中新苏滁、郑蒲港新区以及南北合作园区发展。
财税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区域财政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 5年来,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皖北地区财政加快发展,县域财政发展强劲,涌现出64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区)。
疏通服务实体经济管道,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15年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55.9亿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近日,阜阳市一化工企业负责人陈国庆通过地税与建设银行的“银税互动”产品“税融通”,申请到了100万元信用贷款。 “通过纳税人信用A级证明及相关材料,不用任何抵押,仅用一周时间就从银行贷到了款。 ”这种“信贷+税务”合作、利用企业的纳税信用信息推出的“税融通”贷款业务模式,目前已推广到全省所有市。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金融发展坚持以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努力扩大社会融资总量,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5年来,我省以金融服务水平较为薄弱的县域农村地区为突破口,重点实施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和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两大改革任务,着力提升县域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自2012年启动,到2014年末,全省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省份。经过改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力得到大幅增强,到2015年末,存贷款规模实现翻番,并跃升到全国农信系统第8位、全省银行机构第1位。去年年初,我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县域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已逐步形成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发展的格局,金融业发展多项主要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中部第一的良好态势。至2015年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55.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7%。今年上半年,我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36.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上升到6.68%。截至6月末,我省境内上市企业数(89家)、IPO报会在审数(23家)、IPO辅导备案企业数(49家)和上半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数(80家)4项指标居中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