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要做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的“加油站”

12.01.2016  09:38

  人民网合肥1月11日电(刘甜甜)促增长经济提质增效,抓改革财政事业创新,作保障民生工程升级……1月8日,在安徽省财政厅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传来好消息:2015年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4012.1亿元,增长9.5%,再创佳绩,完成了“十二五”之初“到2015年末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的计划,较2010年翻一番。

  此外,面对经济“新常态”,安徽财政系统继续深化改革,财政事业创新发展,去年安徽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54.2亿元,增长10.6%。全省财政支出完成5230.4亿元,增长12.1%。其中,全省民生支出4378.7亿元,增长13.8%,占全省财政支出的83.7%。财政支持改革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各项财政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回首:过去五年成就令人振奋

  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指出,刚刚过去的2015年,安徽财政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20条意见、“调转促”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财政继续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筹措10亿元设立续贷过桥资金,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保留19项,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积极调整财政分配方式,集中财力支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升级。

  在深化财政重点改革上,安徽去年也迈出了稳健的步伐:营改增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累计为企业减税150多亿元。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省市县三级完成2014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试编工作。创新农村“三资”管理改革。在全省推动建立乡镇财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调整完善并向社会公布《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涵盖6大类58款272项,全省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033个、涉及资金近110亿元,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提高社会事业运行效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去年安徽依然坚持将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民生支出4379亿元,增长13.8%,占全省财政支出的83.7%,圆满完成33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

  2015年财政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胜利收官。罗建国指出,五年来,安徽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更加稳固,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发挥、服务发展更加有力,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财政更加彰显,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制度机制更加完善,财政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工作作风更加严实。“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各级财政部门要科学、全面、辨证地看待当前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牢牢掌控工作主动权,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展望: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加油”

  “十三五”已然开局,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的号角分外嘹亮。站在承前启后的新的重要节点,罗建国要求全省财政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安徽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做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的“加油站”:正视新理念,谋深谋实财政“十三五”规划,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正视新常态,以亟待解决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为提领,进一步改革创新;正视新政策,围绕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发挥财政政策综合叠加效应,进一步精准发力;正视新任务,大力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担当作为;正视新压力,面对突出的收支矛盾,更加注重收入预期管理、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统筹平衡。

  罗建国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法理财为准绳,以科学发展为要务,以保障民生为根本,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2016年财政工作,全力支持加快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步伐,以新的更大作为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强力促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支持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支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全力稳增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大力调结构,全力支持推进“4105”行动计划,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提高城市工作水平,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倾力补短板,增强民生保障的可持续性,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 编辑: 关子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