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政:积极搭建“桥”和“船” 着力缓解融资难

25.03.2015  12:28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中小微企业如何更好地分享金融服务?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长期以来,安徽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担保力度,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担保资金,既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又解决了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坚持‘扶小微、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强化财政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安徽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

  截止2014年底,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144家,基本覆盖全部县域;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22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省在保余额的79.8%;放大倍数3.9倍,比上年提高0.9倍,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1.5%,比全省平均费率低0.56个百分点。

  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安徽是如何做到高于全国水平呢?

  在罗建国代表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安徽取得这样成绩来自于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自2013年起,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情况下,安徽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1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补充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2013、2014年每年安排20亿元资金,通过省担保集团对县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参股。两年来,省财政安排资金62亿元,带动市县投入42.03亿元,有效支持县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壮大资本实力。同时,对融资担保机构实施企业所得税及营业税优惠政策,并对其办理抵质押手续及代偿、清偿办理过户等手续费给予减半支持

  ——着力构建再担保体系。以安徽省担保集团为龙头,构建再担保体系。省财政先后向省担保集团增资70多亿元,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再担保机构,着力增强其提供再担保的能力。出台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政策,增强再担保体系的内在吸引力,鼓励市县融资担保机构加入省再担保体系,不断提高再担保体系覆盖面。

  ——创新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抓住列入国家首批“中央与地方财政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政策试点省的契机,争取中央财政3亿元,省财政投入2亿元,创新建立“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对单户企业在保余额2000万元尤其是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担保贷款代偿,由原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及地方财政按4:3:2:1的比例进行分担。

  ——加强担保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加强融资担保行业行政立法,出台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健全融资担保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省融资担保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各成员单位合作。

  ——强化担保行业风险防控。明确市县政府和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建立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制度。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建立“制度+科技”的融资担保行业统计和监管信息平台充,积极开展融资担保行业信用评级工作,提高行业风险防控水平。

  “没有财政担保资金的支持,我们是拿不到银行贷款的。”安徽不二越精工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涛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该公司是刚成立不久的小微企业,因为没有固定的不动产,企业发展又急需流动资金的支持,在政策性担保机构霍山县嘉利达担保公司为其担保贷款200万元,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980万元,入库税收30万。“财政担保的环节少,费率低,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