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谋求多种办法保护长江旗舰物种

13.04.2015  09:01
      12日,3000尾大规格中华鲟在长江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胭脂园放流长江,这是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7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历年来放流规格、数量最大的一次。
  此次活动放流的中华鲟个体均为超过2岁龄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其中2011年出生的500尾、2013年出生的2500尾,体长量级分别为80厘米、40厘米。
  据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为准确掌握这批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中的洄游行为,此次放流采用了“被动整合雷达”标记、声呐标记、体外悬挂T型外标3种标记方法,帮助科研人员对放流的中华鲟进行识别和监测。
  据介绍,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为保护中华鲟,中国唯一的专门中华鲟研究机构——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开展增殖放流以来,已累计放流不同规格中华鲟500余万尾。
  近年来,受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滥捕滥捞等因素影响,野生中华鲟种群数量正逐年减少。据科研部门统计,每年洄游至葛洲坝下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已经由1982年的1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约50尾。
  此外,相关科研机构已连续两年未检测到野生中华鲟群体自然繁殖情况。不少专家担忧,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华鲟的现状只是长江旗舰物种的一个缩影。科研专家指出,被誉为”中国渔业摇篮”的长江曾出现过“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黄排(胭脂鱼)大得不像样”的景象,而目前以白鲟、白鳍豚、中华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旗舰物种有的已经功能性灭绝,有的已经“极度濒危”序列、进入最后的“保种”阶段。
  专家表示,旗舰物种,被誉为生态系统的风向标,长江旗舰物种的消亡,反映的正是长江水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不加以干预,这些反映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整体状况的旗舰物种将彻底从长江里消失。
  “水体污染、航运繁忙、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些都改变了原有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在生物链顶端的大型旗舰物种首当其冲受到危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指出,物种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动物,而是要保护物种栖息的整个生态系统。此前,曹文宣提议长江禁渔,呼吁给予生态系统喘息的机会。
  曹文宣认为,对于这些已经濒危的旗舰物种,建立“保种”种群是当务之急,现有的办法是多建几个保护区,把物种保护好。
  今年3月27日,在国家农业部的牵头推动下,4只来自江西鄱阳湖的江豚被放入位于湖北和湖南交界的长江何王庙故道水域,标志着长江江豚由就地保护正式进入了就地、迁地保护的双结合的“保种”阶段。
  下一步,农业部计划在长江中下游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基地,扩大江豚的迁地保护规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认为,自然种群堪忧,人工保护更要加大力度。针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正在出现的体型减小、野性退化的情况,可以在人工水体繁殖,在天然水体、半人工水体中把中华鲟圈养起来,既减少外界干扰,又可保持中华鲟的野性特征。
  目前,以危起伟为首的相关研究团队正着手对长江一些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夹江河段进行评估,研究保护长江旗舰物种的新对策。
  此外,三峡集团也计划投资5.5亿元在三峡坝区建立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育中心,建立中华鲟种质资源库、活体样本库、基因保护库等,对中华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全系统保护。
  去年10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上海成立,这个中国首个流域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成立,成立之初即对导致金沙江鱼类气泡病的企业开出3.8亿元的超级罚单,使小南海水电站为长江上游珍惜鱼类保护区让路,对长江旗舰物种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人更盼望长江生态得到改善,及早恢复这条生命河流的活力。”王丁说。(记者 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