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乡村学校没条件搞素质教育
近年来,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有一个说法是,能让孩子提高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改变命运”才是王道。因为现实的升学考试制度,就是用分数评价、选拔学生。
这里暗含了一个逻辑,即这些地方的中学,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学生要“出人头地”,必须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数,就是成功的。如果学校不对学生严加管理,让学生“自由散漫”,很可能导致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在升学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对家长、对学生的不负责。
这一逻辑,可用两个等式表达,一是,不发达地区学校=没有办学资源的学校;另一个是,没有办学资源的学校=只有狠抓学习。这得到了不少不发达地区教育部门管理者、办学者以及家长的认可。如果批评学校的这种做法,必然遭到反驳:学校没资源,学生没其他出路,狠抓学习成绩,让他们上更好的大学,有何不妥?
不发达地区学校,真的是没有办学资源吗?从师资、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来看,确实如此,但是,这些并不是办学资源的全部。如果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难道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如果学校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吗?如果学校给学生自主开展校园活动的空间,不是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吗?
最近笔者到江苏连云港的一所乡村中学——海头中学讲座、考察,发现该校打破了前述两个等式。它没有多花多少钱,只是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把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交给学生使用。校园里看不到一个垃圾桶,可地上却没有垃圾;学校中心地带,有一个“海头大舞台”,学生随时可在这里搞活动,以前学校的口号是“海头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现在则是“人人展风采”;这所学校的开学典礼,除了校长致辞几分钟外,都是学生唱主角;校园的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星光大道”,两侧挂的不是考进名校学生的肖像,而是学校星级教师和学生助理的头像;课堂学习,两个同学相向而坐,学校要求老师每一次讲解不超过5分钟,一节课讲的不超过25分钟,其余时间由学生主导;这所学校还有一个学生影剧院,完全由学生管理。
从学校办学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学校交给学生,这打破了乡村学校的传统办学逻辑,也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效。该校学生在“舞台”上练出了口才,在一次全省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中,令来自大学的评审专家刮目相看。过去几年的办学中,该校从来未对年级、班主任提过升学率的考核要求,可最终的升学率,却远远超过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校长说,他们不是以升学率来证明学校做法的正确,而是通过这,有力地说服家长,支持学校的尝试。
诚然,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把学校、老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但在当前的评价制度之下,学校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是沿着升学目标,强化目标的合理性,围绕它组织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还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先育好人,再考虑未来的升学,将在学校形成不同的生态。要做到后一点,需要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生活以及管理学校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