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考核改革 提升教与学的活力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教学创新
2010年学校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试行)》,对课程考核的组织管理、命题与试卷管理、监考队伍、考试纪律、成绩评定与记载、缓考、补考、重修、再考等进行了明确陈述和说明,在近年来的实际运行中,教务处结合实际,又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非闭卷考试课程考核管理规范》等补充文件,以期通过多元的课程考核,促进教与学的不断改革与转变。
推进无纸化考试改革。目前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课程均实现了无纸化考试。“信息技术基础”机考每年有4500多学生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等应用性课程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对于一些特殊课程如“网页设计”、“数字动漫”、“电路CAD”等课程,采取以机考为主,结合大作业、作品等多种考核有效结合的方式。工学院部分设计性课程也实施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理学院的大学数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部分思政课程,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均已试行了无纸化试点。通过无纸化考核,推动了课程内容的更新,新的知识通过试题库建设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同时一人一卷也杜绝了考试失信现象的发生。
推进课程论文为主体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考核主要集中在通识类课程。随着学校通识类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学校2014年小学期共有206门课程,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共有94门课程实施了课程论文为主体的课程考核方式。通识类课程论文考核,把学生的精力拉到平时自主学习上来,学生需要去查阅文献资料,整理课程论文报告,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开卷考试、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等课程中试行了开卷考试。轻纺艺术学院在艺术类专业课程实施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展、演、赛等方式给与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评价,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科学分类的闭卷考试。闭卷考试既对知识掌握有要求,又要注重过程考核。针对以大班上课为主要形式的通识类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30%。对中小型课堂上课的科类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30%,要求老师注重平时考核。对以小班上课为主要方式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不低于50%,强化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闭卷考试成绩通识类课程低于50分(不含50分)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低于55分(不含55分),无论平时成绩如何,该门课程成绩均为不合格。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中重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考核。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如动物科技学院余为一教授的《兽医免疫学》所做的研究性教与学改革,生命科学学院创新班研究型教与学改革、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教与学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多措并举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无论计划多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注定将无法真正实施下去。为了保障改革的真正落实,学校从制度保障、多部门协调监督、强化教师责任感、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等方面加强管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强化教师课程管理的责任。理论或实验课程,缺交实验报告或课程作业累计达全学期总量的1/5者,或一学期内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该门课程教学时数2/5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考试,课程须重修。任课教师依据考评结果将无考核资格的学生提前告之学生本人,课程考核结束后,在成绩录入中注明。
其次,围绕诚信考试工作,各学院先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如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的面监考改革,工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等实施的党团员、学生干部挂牌诚信考试等做法,对促进学风和考风的好转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再次,加强期末考试管理。学校成立了以纪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期末考试巡视组,加强考试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各学院成立考试巡视组,参与考试过程飞管理。学校教学督导成立考试检查组,督察考试工作。通过这些举措有效端正了监考教师的工作作风,对严肃考风考纪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十二五”课程考核改革以来,学校累计资助课程教法方面的改革项目100多项,省级项目10项,实施了新方案课程大纲的编写,课程、教法改革等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13项,很多老师发表了课程教法方面的研究论文。
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做出制度上的优化设计。随着教师员工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渐改善,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应该是常态,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才能更好培养人才。(教务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