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改 北京初中生演活《四世同堂》
演出结束后,所有小演员上台谢幕,接受掌声、鲜花和赞美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欧兴荣)“孩子们的表演把我吓着了!” 9月19日下午,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团”第一部大戏——《四世同堂》正式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公映,30多位孩子在两个小时中倾情演出,不仅整场演出掌声不断,连专业的北京曲剧团团长孙东兴都吃惊不小。
一群初中生把《四世同堂》演活了
《四世同堂》作为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团”成立以来排演的第一部戏,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清华附中百年校庆的献礼之作。剧中演员几乎都是初二、初三的孩子,他们演得专注和投入,举手投足之间,饱满而有神韵,把角色的心理特点、感情变化表现得惟妙惟肖,酣畅淋漓。谢幕时掌声雷动,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孙东兴表示,《四世同堂》在北京上演的各种版本他几乎都看过,没想到一群初中生也能演得这么好。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执行校长辛颖对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满意,她认为孩子们对角色的诠释特别完美,“一年来,很多人质疑我们,觉得我们排不出来这么难的一部戏,我们为这部戏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付出了很多,看完孩子们今天的演出,之前所有的付出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据辛颖校长介绍,“老舍戏剧团”是去年11月份成立的校园曲剧团,成立之后决定排演的第一部戏就是老舍的《四世同堂》。
演戏是课程改革的探索
但中学生演戏,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跟学习之间的冲突,辛颖说,一开始,家长们也很不理解,比如这部戏最开始选演员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孩子报名,最终筛选了33个演员,但之后流失了三个,主要是这三个孩子的家长担心演戏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最后只有30名演员上场。学校为了解决演戏和学习之间的冲突,特意开设了曲剧课,让孩子们每周在上课时进行排练,尽可能减少对正常学习的影响。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之所以排演话剧,其实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该校前身是上地中学,一所薄弱校,2012年才被清华附中承办。清华附中承办后,除了在硬件方面进行改观外,还注重内涵的发展,抓课程改革,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包括这次排演的《四世同堂》,也是一种创新和探索。
辛颖说,一年来,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教育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因为通过演戏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学,在文学当中接受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比那种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现在这些孩子和周围的同学聊天时,总是不自觉地引用戏里的台词,演戏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内心。”她还认为,孩子们在演戏过程中,能够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比如团队的合作,对文学的理解,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剧中小演员:未来想当演员
剧中扮演主角之一祁瑞宣的王子豪同学,刚上初三,他说演戏过程中他也常常思考,“为什么那时候中国人会遭受八年的亡国屈辱,北京城被日本人占领的八年,老百姓内心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演好这个戏,他阅读了原著,还通过看电视剧等方式,增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他觉得通过一年来的演戏和学习,自己的表演功力大为增长,他笑着说,“将来有当演员想法,不过还是看情况吧。”
谈及“老舍戏剧团”今后的发展,辛颖校长透露,可能还排别的新戏,也有可能把《四世同堂》作为传统的曲目保留,“因为学生是流动的,每一届不同的学生去排这个戏,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和演绎方式。”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