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农村留守母亲更多关注

17.05.2017  16:54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是不过母亲节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旨在“感恩母亲”的节日里,我们有必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乡村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母亲。

      在我国庞大的留守人口中,留守母亲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其中不乏有外出务工的经历、见过大城市繁华的年轻母亲;也有年纪偏大,留守在家为外出打工子女照看孩子的老人。她们的身上往往承载着多个社会角色,负担着多种家庭功能。她们是妈妈,要照顾幼小的孩子;她们是女儿或媳妇,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她们是奶奶,要担负起养育孙辈的责任;她们是劳动者,既要做家务干农活,还要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来贴补家用。

      然而这些年来,伴随着一些村庄的空心化、村级组织弱化以及村民之间联系的减少,农村留守母亲尤其是年迈的母亲往往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在生活或者生产上遇到困难时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留守母亲的精神文化诉求也通常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状况。不论是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从农村社会良性运行的角度来讲,对留守母亲的关注都非常必要。

      关爱农村留守母亲,村级组织的功能不容忽视。在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农村留守母亲嵌入到网格化服务体系当中。一方面,网格员就是村里的人,是留守母亲身边的人,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她们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农村留守母亲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获取足够的支持。就此而言,关爱农村留守母亲,也考验着一地社会治理的成色。

      关爱农村留守母亲,助人自助的“抱团取暖”也不容小觑。农村留守母亲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与生存境遇,也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通过互助社、合作社等形式实现“抱团取暖”,不仅有助于帮助农村留守母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也能实现精神慰藉与情感支持。

      关爱留守母亲尤其是年迈的母亲,子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论是在外打工,还是在外读书,抑或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都要尽量给予留守母亲更多的经济资助,常回家看看以更多地增进情感,让她们的生活里多一些光亮与温暖。

      关爱农村留守母亲,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是关键。农村留守母亲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出现的,加大本地经济发展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是从根本上减少留守母亲的关键要素。笔者在汉江平原的一个小镇上就发现,由于近年来新开设了几家服装厂,一些原本把孩子寄养在老人那里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有了更多的选择。尽管工资比深圳这些地方要低一些,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老家。如此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够让这些曾经的留守母亲物质上更加丰盈,也能够让她们在精神上更有幸福感。

      以情感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成千上万的农村留守母亲无私地付出着。看到她们的身影,听到她们的叹息,雪中送炭,纾难解困,努力改善她们的生存生态,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温度。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农村留守母亲,都应该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关爱农村留守母亲作为一个公共问题,需要政府、市场、村集体、社会组织以及子女形成多方合力;关爱农村留守母亲,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当多渠道的关爱汇集起来,农村留守母亲的生活才会多一些亮色与光彩。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