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让“标准答案”扼杀了创新人才

02.12.2014  10:51

  要让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鼓励创新的轨道上来,首先要摒弃以往那种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的观念,鼓励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是要改变人才选拔和高校评价的指标体系;再次,高校的学术评价,应从单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过渡到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创业上来。

  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不陌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时至今日,这恐怕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走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力。李克强总理曾提出“万众创新”理念,呼吁通过创新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发力。学校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此观之,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培养出了不少学霸、学神,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一大短板。

  从教育模式上来说,每一个“过来人”都曾体会“中国式教育”的弊端,那就是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学习的过程被简化为从黑板上抄到笔记本上、再从笔记本上抄到考卷上的应试过程。当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基本功不可谓不扎实,但创新能力的缺失却得不偿失。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非黑即白”:只有标准答案是对的,其他答案都是不对的,只需要记住正确答案就行,没必要去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只求不出错,却缺乏求新求变的意愿。长此以往,除了被动接受“标准答案”,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更谈不上创新。

  而从社会环境上来看,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传统更倾向于社会成员做一个守规则的、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大多数人的成长都是按照千篇一律的路径:升学、高考、上大学、找工作……只有遵循此道,才算是“正路”,而辍学、创业等另辟蹊径之举,往往被视作“不务正业”。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往往也还存在学历崇拜、文凭情节。前不久,深圳一家企业招聘应届生,开出了“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清华北大9000元”的薪酬……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畸形人才观下,如何鼓励学生把精力用在搞创新上而不是混文凭上?

  归根结底,要让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鼓励创新的轨道上来,首先要摒弃以往那种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的观念,鼓励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应鼓励学生在标准答案之外寻找其他可能的正确答案。唯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怀疑精神。

  其次,是要改变人才选拔和高校评价的指标体系。随着自主招生等新渠道逐步拓宽,素质教育理念渐受认可,大学招生也应给创新型人才开“绿灯”。

  再次,高校的学术评价,应从单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过渡到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创业上来。比如近日清华大学就宣布,将在明年开设创业辅修学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除了“钱学森之问”,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人深思。有人问,假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生在中国,接受我们的教育,他们还能不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多人说,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希望寻找不同答案的他们,恐怕会让老师们抓狂;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又主动辍学的他们,恐怕也禁不住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身无文凭又没法“拼爹”的他们,走上社会可能还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这当然只是博君一笑,但这样的黑色幽默,还是应当引起所有关心教育人士的警醒。

责编: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