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上)
(一)
《安徽通史》记载,近代以后,随着上海开埠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安徽各地曾有许多号称“小上海”的城镇。因为,那时安徽人的心中,上海是先进和繁华的代名词。
如今,安徽到上海,坐高铁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或许,在那个时代,人们即便拥有电影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也无法想到,有朝一日安徽离理想中的繁华之地会这么近。
这是一个有趣的隐喻。安徽与上海的距离拉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
眼下时令已至深秋,广袤的江淮大地经历连续12个年头的粮食大丰收之后,正在播下来年的好收成。
在另一种时序维度上,正值“十二五”收官之际,历经过去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皖江南北、淮河两岸同样充盈着丰收的获得感。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安徽离百年期盼中的繁荣与富足,如此接近。
安徽,站到新的发展平台上。 5年间,全省生产总值由1万多亿元增至2万多亿元。全省城镇化率将突破50%,意味着一直以农业面目示人的省份,即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这无疑将是一场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人生奋斗轨迹的大变局!
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英国两家公司,签署在当地建设光伏发电站和绿色小镇的合作协议。
让时光回流。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奠定了蚌埠市的铁路重镇地位。这片淮河边的农业文明“故土”,由此经历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当时,担任津浦铁路南段建设总工程师的,正是英国人。
可以预见,源自皖北的新能源技术,将“点亮”英国的万家灯火。而其间闪烁的,是一个加快发展的中部省份路径嬗变的梦想之光。
“回顾过去,唯一的目的是从过去历史中找到一些通向未来的钥匙。 ”安徽,要找到什么样的“钥匙”,才能更好地通向未来?
9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这次一直开到乡镇(街道)的会议,部署安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吹响了全面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的进军号角,迈出了推动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步伐。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全新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引领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强省之路。
安徽,正行进在加速腾飞的跑道上。
(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才更坚定、更扎实。
省委书记王学军多次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省情。 ”
近几年,安徽部分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保持在全国靠前,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局面仍未扭转。特别是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旧动力减弱、新动力不足矛盾凸显,行业、区域发展分化加剧,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令人担忧。
从产业结构看,一产偏重、二产欠优、三产偏弱,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2.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连续4年徘徊在46%—47%之间,工业化进程亟须获得新动力支撑。
产业发展的分化态势,正在传导到区域发展上: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持续下滑,拖累皖北个别资源型城市经济出现负增长,“沉重的翅膀”更显沉重。汽车、家电曾是皖江地区的优势产业,但随着市场渐趋饱和,竞争白热化,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提出,“牛肚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是经济起飞的重心所在。对安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而言,集聚全省70%左右人口的县域,无疑就是这样的“牛肚子”。过去10年,县域经济一直以快于全省平均增幅的速度保持增长,但从去年开始这一良好态势未能持续。县域腾飞,期待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2015年,安徽人均GDP预计有望突破6000美元。此时此刻,必须对国际上人均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经济起飞,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左右,但由于未能及时转型,经济长期停滞,掉进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离奋斗目标更近的时候,恰恰应当成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强烈的时候: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安徽如何走稳走好强省之路?
(三)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各地要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推动安徽更好更快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省委书记王学军明确指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
调结构,就是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用结构优势提高竞争优势。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全要素综合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促升级,就是推动产业层次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构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环顾全球,这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并且一直坚持在走的发展路径。
在美国,曾经有一些区域和城市因为制造业向海外迁移而出现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闲置设备锈迹斑斑,被称为“工业锈带”。但是,随着“再工业化”战略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实施,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选择到这些地区就业,“工业锈带”重焕生机。
德国推出“工业4.0”、法国实施“新工业计划”、英国实施“制造2050”、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力争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放眼周边,这是沿海发达省份深入推进并且持续收效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近十几年来一直推动“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发展快速突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正因为在转型升级上见事早、行动快,近两年沿海经济强省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与部分资源型省份的“断崖式下跌”形成鲜明对比。
审视自我,这是执着的发展探索和全新的发展机遇发出的时代召唤。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却在不断提升。合肥、芜湖、蚌埠、滁州等市通过持续培育壮大新的产业增长极,走在全省发展前列。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正在奋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安徽越来越亮的“金字招牌”。
近期,国家选择在安徽等8个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希望这些区域“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这是对安徽发展目标和定位的一次大提升。
“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每一位安徽人都应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告诫牢记心头。
(四)
“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像傻瓜相机一样。制度如何运作、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它的监管者和运营者的品质。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这样写道。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路径,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
善弈者谋势。一个拥有近7000万人口的省份,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棋”行至中局时,更好地谋篇布局,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突破,完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关键“落子”?这是紧紧萦绕在安徽主政者心头的大问题、真问题。
“关键是指明方向。”一位市委书记坦言,“如今,党委、政府系统执行力很强,只要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就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巨大的发展优势。 ”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调研,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认识,努力在调研中吃透情况、把准脉搏,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今年以来,省委书记王学军多次深入调研,召开不同区域市委书记座谈会,谋划“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省长李锦斌历时近两个月赴全省五大片区开展集中调研。
谋定而后动。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究、仔细酝酿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4105”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徽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推进新发展的主引擎和总抓手,更是加快建设“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行动纲领。
[1] [2] 下一页 [ 编辑: 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