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江淮:修水利补"短板" 防旱涝夺丰收

17.11.2016  13:35

  11月14日,天气晴好。记者在来安县农村采访时,随处可见兴修水利的火热场景。所有小水利工程都围绕多蓄水、排渍水的目标,力争来年抗旱排涝夺丰收。

  在该县独山乡白露村祝头村民组,一台挖掘机正在一面水塘的塘底来回穿梭,塘底淤泥被推向两边,河床在向下延伸。据村委会主任杜乐阳介绍,这面水塘由于年久失修,淤泥累积已经形成碟子塘,长满杂草,完全失去了蓄水功能。今年冬修,该水塘被列为村重点工程,上级补助2万元,村民自筹6000元,将原来5亩水面增加到10亩,通过深挖蓄水达到1万立方米,可增加灌溉面积100亩。 “全村共有当家塘70面,今年安排8面淤泥堆积严重的扩挖增水,可增加蓄水10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1000亩,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 ”杜乐阳说。

  记者了解到,在兴修水利过程中,村民监督委员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白露村选出2名老党员和1名有威望的群众组成监督委员会,协调村民投资水利,参与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每亩地出资50元,群众一算账感到划算,而且当家塘抗旱的作用很大,于是纷纷出钱。目前,全村扩挖8面当家塘,财政补贴18.5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资金及时到位,工程进度加快。

  三城乡天涧村紧挨清流河,是典型的圩区,排涝任务十分繁重。记者看到,1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正在丈量、划线。该乡水利站站长李光庭指着眼前的花园电站说,电站承担了天涧、伏湾、涧里、冯巷4个村6000亩的排涝任务,但原先的2台55千瓦卧式混合泵已经用了15年,规模小而且陈旧。今年冬修,该电站改扩建为先进的轴流泵,安装2台130千瓦电机,每平方公里流量由0.4个增加到1.5个,排涝能力是过去的4倍;在日降雨100毫米的情况下,过去排涝需要10天,现在只需要2天。

  截至目前,来安县今年小型水利工程提前完成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已完工1910千瓦,占任务的81%;10座小型病险水闸加固已完成5座;中小型灌区改造、塘坝扩挖、沟河清淤、末级渠系改造等工程也已完成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