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发现”专题报道:刘老圩的“春天”

15.04.2016  09:25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4月15日讯 以肥西县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为中心,分布着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圩堡群落。这些圩堡的主人,大多是清末淮军的将领,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圩堡损毁严重。如今,肥西县启动了一系列圩堡修复工程,作为圩堡群中唯一一个国保级单位,“刘老圩”率先完成了中轴建筑的修复,目前已经对外开放参观。

  2015年上映的抗战电影《圩堡枪声》中,有一段电影的取景地就在肥西县刘老圩,这也是清末名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居。从合肥市区驱车往西,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刘老圩。

  去年九月,刘老圩中轴建筑修复完工,恢复对外开放。“我们现在就要进入刘铭传故居的东大门,也就是刘家的一个正门,迎面我们可以看见“大潜山房”四个大字……”

  在刘老圩工作的讲解员杨婷,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还有不少台湾游客。青松翠柳环抱的刘老圩,与连绵起伏的大潜山相对而望。两道壕沟像健壮的臂膀,将圩堡与外界隔开,只有一座两米宽的木质吊桥,是进入圩堡的唯一通道。

  看惯了黑瓦白墙的皖南民居,乍见这样的民居结构,不免让人眼前一亮。当地研究圩堡文化的黄松泉老人告诉记者,这一结构就是圩堡建筑的最大特色了,“这就是典型的圩堡的特点,两道壕沟,两道围墙,里面主要是居住的,除了有两道围墙固若金汤,周边盖了五座更楼,士兵在这住,为了强化军事防御功能。”

  当年,淮军将领在家乡修建圩堡,除了居住以外,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军事防御,刘老圩也不例外。

  黄松泉说,这样的建筑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一次当地的土匪集结攻打刘老圩,打了一个月也没有攻下来,“因为他们都是淮军将领,南征北战,社会也不安定,太平军在各处活动,为了防御外面的侵略,注重了防御功能。”

  始建于1868年的刘老圩,经过一百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原本三百间建筑,只剩下二十几间。如今,在圩堡西南角,规划原址复建的西洋楼,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圩堡核心建筑九进厅、钢叉楼的复建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黄松泉:(出录音)刘老圩最鲜明的是两个建筑,第一个就是钢叉楼,还有一个西洋楼,主体建筑的中轴部分是根据原来制式和风格进行了复建,南北两边作为遗址保护,盘亭、西洋楼等建筑还在陆续复建中。

  随着圩堡修复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据肥西县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刘鸣介绍,刘老圩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

  游客赵娜:“刘铭传一直是就是这边的名人,就想过来看一看,里面的文物什么的都看了呀,特色就是防御功能。在肥西县,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座与刘老圩相似的圩堡,唐五房圩、张老圩、张新圩、罗坝圩……它们像一本本立体的史书,记录着淮军的历史,镌刻下独特的江淮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刘鸣透露,目前肥西县对圩堡群的修复和保护已经起步,将逐年推进。(出录音)圩堡群我们是根据它文物保护的级别不一样,不同的级别进行保护,不主张全部复原,遗址保护。前期把刘老圩作为国保做了保护。其他圩堡群,目前一个唐五房圩是省保,其他圩堡都是县保,逐步规划、逐年推进。”(安徽台记者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