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蕨菜传统加工有“祛毒”流程

01.09.2014  09:53

旌德一蕨菜制品生产车间

在我省旌德县白地乡,陆元朝以自己的名字创建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主要加工皖南特产,其中,野生蕨菜就是主打产品,每年千万元左右的产值,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昨天,记者探访了该公司的生产基地。“蕨菜致癌”传言陆元朝也早有耳闻,不过他认为,吃蕨菜在皖南乃至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他并不担心传言对蕨菜生产的影响,更应注意的其实是制作安全问题。

 一年加工数百万斤蕨菜

陆元朝的生产基地并不大,他也自称属于“小微企业”,不太能经得起折腾。基地仓库里储藏着晒干的蕨菜、竹笋等各种皖南山珍,公司宣传册上的野菜种类更多,鱼腥草、野蒜、水芹菜、马齿苋等等。在城里人看来,这些名字多少有些陌生,而在整个皖南地区,村民们都如数家珍,也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几位工人在水池中打捞已经腌制数日正在脱盐的蕨菜,然后将菜送到消毒车间,进行最后的加工。成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蕨菜呈暗青色,他们或被封装,或再次加工制成开袋即食的小菜。陆元朝介绍,“我们主要是用腌制的办法保鲜保质。 ”他说,厂子一年收蕨菜大概在两三百万斤左右,来源地主要是黄山地区。目前除了本省各地外,已经在江浙沪地区打开销路,“今天正在装的是宁波那边要的货,客户反馈都不错,说明致癌传闻影响不是太大。 ”

蕨菜产品制作中会祛毒

对于蕨菜的制作流程,陆元朝表示并不复杂,首先是“杀青”,“就是要用开水焯,大概在三分钟左右,这也是祛毒的过程。”接下来是腌制,有两道过程。

陆元朝认为,经过水焯,原本蕨菜当中的致癌物质会大大下降,“我们普通老百姓采鲜蕨菜吃,也需要焯水,否则不好吃的。 ”他说,国内一些地方吃蕨菜喜欢生调,不仅口味不好,的确也少了“祛毒”的过程。作为业内人士,他还透露有商家为了保证蕨菜色泽好看不焯水而用二氧化硫保鲜的,这种菜虽然卖相好看,但实质上并不健康。 “我们这边老百姓吃蕨菜,都喜欢颜色发黑一点的,太青的反而叫‘死人蕨’,也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因此,相对于“蕨菜致癌”,陆元朝认为制作安全才是首要的。

吃野菜也要看个人体质

“不少野菜本身有中药性,虽然我自己生产野菜,也建议大家要适量吃,不宜吃太多。”陆元朝举例,竹笋、水芹菜就是寒性的,体质偏寒的就不宜吃。但是蕨菜属于温性野菜,相比之下算是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

陆元朝还说,当地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蕨菜之所以叫做“龙爪菜”,是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好这一口。“所以说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蕨菜都是吃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的不适宜食用,恐怕也不会吃到现在。 ”陆元朝对蕨菜加工产业并不灰心。

 -回忆:吃蕨菜度过困难时期

在皖南,不管是黄山、宣城还是池州,人们提起山蕨菜、水蕨菜几乎没人不知道。大多数人都在童年中留有蕨菜的味道。今年65岁的徐昌珍在黄山祁门长大,她说,对于蕨菜致癌的说法并不太懂,但是一辈子对蕨菜的情感是真真切切。不管是“三年困难时期”还是现在的好日子,蕨菜都是她饭桌上的常客。

徐昌珍在5岁左右随父母从宣城迁到了黄山市祁门县。到祁门后没几年,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 “很多人都吃不饱,加上家里都是有很多孩子的,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米饭。 ”但是相比于其他地区,家乡的饥饿程度要好得多,因为“经常到山里去挖蕨菜吃。蕨菜根还可以做成蕨根粉,代替主食。 ”

 -美味:蕨菜传统吃法有多种

即使不在极端困难时期,蕨菜也是祁门人餐桌上的常客。 “清明节以后,大人带着小孩上山采各种菜,几十年都是那样。山上蕨菜最多,很好挖,所以吃得也是最多的。 ”

鲜蕨菜回家用热水焯熟,可以直接拌菜,也可以腌制起来当小菜。晒干后储存更便利,干蕨菜烧肉也是知名的徽菜。徐昌珍还记得蕨根粉的做法:把蕨菜根摆在自家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用棒槌敲打,将汁液加工成蕨根粉。蕨根粉和山芋粉的样子、味道都差不多,做成圆子非常可口。

 -乡愁:蕨菜已成家乡“符号”

蕨菜对于皖南地区来说也不仅仅是一种食材这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为了一种象征。徐昌珍说,他在合肥也有不少亲戚,每次到这来都会带一些蕨菜,就像红茶一样。她定期也会寄给他们一些诸如梅干菜、竹笋等山珍野菜,寄托亲情。

至于“蕨菜含有致癌物质”,徐昌珍说自己不是太懂,但是她认为皖南人吃了一辈子野菜,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既然专家说了就有一定道理,但是传统的经验也不能说是错的。 ”她还特意和身边的人交流了这个问题,但是很多人特别是老人倒不以为意。嚼着蕨菜、喝着红茶的生活依旧继续。

0

编辑: 蔡小晓

资讯标签: 蕨菜传统加工 蕨菜致癌 祛毒”流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